如何让你的产品搭上社交这艘大船,实现零成本现象级产品?
“零成本状态”和“零成本现象级产品”一直充斥在产品运营、产品开发、用户运营等诸多场景中,而通过社交网络这一艘大船,能更好的让我们实现这种状态和这种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合作、互相调用对方的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项目,一个团队的必选项。
如何解决信任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前几年我的一个好友辞去了工作,当上的自由职业人,开了一个网店。闲暇时,在微博微信上分享一些的插花和心得。时常也会解答一些朋友的疑惑,自然而然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在她的网店上会卖一些她自己做的插花,也没怎么联想到她的店铺会和微博微信有什么联系。直到去年年底,春节期间销量突然猛增,半个月时间插花的销售额提高了好几倍,之后发微信问我,我说你看下后台数据或者问一下你的客户从哪里来,才得知大多是长期留意她微博微信的“半熟人”。
在我朋友的身上其实不难看见当下产品运营,小品牌信任成本居高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但通过社交的方式,在几个关键点上:时间的延续 、细心互动、专业、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换来的是信任的建立。 是否真的上了社交平台这艘大船?
社交网络已成为创业者及现有企业的一种可供利用的基础能力,各个社交网络的发展速度的差距正被快速放大,明星企业崛起的速度与规模相比此前更令人瞩目。我们可见新兴产品或应用崛起的速度可能只有短短数周,而他们所需做的,仅仅是鼓励用户把感兴趣的应用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而已。社交网络成为辅助其快速发展的有效(也是最新)工具,相比已有的方式方法,社交更加新颖多变,放大器的作用尤显著,甚至和资金海量投入与否无必然关联,更像是一种基础的能力,推动着创业团队产生或快或慢迥然两异的发展结果。表面上看,分享到社交网络已然成为许多网站、应用的标配,但运用的好坏却程度不同。即使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竞争对手,面对社交网络时依然获益悬殊。
其实获益悬殊的原因根本在于企业方的出发点,一种从结果导向,一种形式导向。我上周去中关村产业园一家做SAAS服务的公司做客,与CEO冷总沟通了近期公司的情况,在说到他们客户开发成本高的时候,冷总讲了当下通过各种KPI的考核把所有数据都做的相当漂亮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我分享了前段时间一个同事买房的经历给他听:
我同事刚买的新房要交房了,他新住宅业主群里的讨论方向转向装修。关于装修材料的优劣、价格高低、装修风格的选择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有经验的业主将自己过去的经验整理后发出来分享,一些年轻的业主也会将在其他论坛中看到的帖子转过来。而据我同事口述其中有一位业主特别十分专业,几乎把装修的所有关键点全部都点了出来。而他也在第一时间把自己装修好的房子分享了出来,顿时成了特闷小区的装修样板间。引得邻居前来参观。之后在他的影响和推荐下,许多业主都选择了同一家装修公司进行装修,其中一些重要的材料还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团购。最后他在群里告诉了所有业主,他是这家装修公司的业务员。交房时,他迅速租下了一套空房,将其装修成样板间,邀请其他业主参观并开发业务。当然我同事他们得知后肯定会有所不快,但通过不断沟通,这位业务员最终还是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其实通过这个例子我告诉冷总,人们会因为对好友或专业人士的信任,而信赖他的推荐,而在当下的社群经济或者说社交领域中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可以将之称为强关系),然后是领域之内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称为弱关系)。如何在社交这艘大船上将你的潜在用户、种子用户、付费用户、忠实用户进行标签化、圈层化是实现产品运营零成本现象的重中之重。
媒介已重组;权力再分配
在社交网络的今天,过去的媒体权威不断遭受挑战。分众传媒江总在一次分享中说,最有有意思的是,吐槽的包括绝大多数圈内人:媒体记者也纷纷撰文在各类网站、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吐槽由事件触发,在微博中展开,经由公众的演绎演变成一个热点,又变成媒体热点再度落地。现在,任何一个单向媒体都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过去是权威的代名词。
而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人的账号都当做是一个“自媒体”账号,在账号极大丰富、舆论声音极大丰富的背后,其实是在改变传播形式和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同时改变着媒介,将媒体发出方与用户的接收方的权利进行了新的分配。因此当下太多的公司都有一个所谓的新媒体运营部分,整个部门紧锣密鼓的去生产内容,发布内容,推广内容。却没有感觉到自己正逐渐的变为曾经的那个“权威”媒体。如何让企业的自媒体部门从广义上的媒体,变成狭义上的“自媒体”。这其中改变内容的生产方式以及加入阅读者的参与力度,是目前很多负责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你的产品中每个节点上的关系链条是什么?
在当下的产品运营中,用户分享出什么样的信息?能够引起多少位好友的注意?在社交的世界里,信息的质量非常重要,有趣吗?蕴含了什么情感?甚至文字的简单与否,都会决定它能引发的互动次数及因此所能覆盖的人群大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在细微的信息之上承载的不同诉求有赖于此。某一程度上说,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毫不为过。而现实则是,大部分应用中鼓励用户分享到社交平台上的消息,充斥着大量的标准化语言、广告。这样的内容如何激发更多的用户及他们的好友分享,当用户中关系链的力量爆发不出来,那产品的覆盖广度将又要回到广告投入比的环境当中去考虑,从而否定的新媒体在产品中的力度。至于要选择哪个社交网络反而并不重要,因为用户在哪儿,服务的引用发声就应该在哪里。
什么是零成本现象?
2014年到2016年初我重心在医疗和金融两个领域,当初我创业团队研发了一款APP,内侧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的内侧用户,3个月之后我们产品被市场引爆,我们很快的行业金融市场的排名中从100之外进入到了前50 ,最后进入了前30。而我们最后算下来,单客户开发成本低于20-40名的其他APP至少50%。这在我们项目变现后的一次复盘中被称为产品零成本现象。
在市场圈里有一个观点,就是自己所从事的产品是否被扔进了有效的市场,而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有效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用户愿不愿意讨论自己。当这种分享出现在每一位好友前,对用户的好友而言,这极大的节省了筛选信息的成本。而当这种现象被放到社交领域中,这将是爆发性的行为。
当初我们团队加起来不到9个人,在社交网络中小团队的生存状态是很典型的,往往小团队的决策、变化、开发、验证每个环节的时间成本都很低,这让人数不多的小团队、小个人可以酝酿出细分市场排名第一的大应用、大服务。而在最终引爆结果面前,这些人力的投入几乎被均摊到“零成本状态”。
“零成本状态”和“零成本现象级产品”一直充斥在产品运营、产品开发、用户运营等诸多场景中,而通过社交网络这一艘大船,能更好的让我们实现这种状态和这种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合作、互相调用对方的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项目,一个团队的必选项。
在此共勉在创业路上的小伙伴,在社交网络的这艘大船上,尽快拿到船票,进入零成本状态。
作者:木良(微信号:callme4004008 添加备注来源。)非著名电商操盘手,中联达集团COO,自媒体人里的小学生,欢迎交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