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品牌营销案例分析(解读网络品牌推广策略与案例)
曾经“2012世界末日”的言论,风靡全球,如今2019,我们依旧安然无恙。但很多品牌或影视作品,借助“玛雅预言”的东风,吸金无数。
类似于这样的行为,其实在我们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见不鲜,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距罢了。比如,某品牌要召开新品发布会,在此之前,便会出现很多关于“内部员工透露”、“知情人士表示”、“某某某对此发表猜想”等等,这样的内容,当新品发布会召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泄密”、“透露”等信息,几乎都是真假掺半。对于真确内容,企业不会进行强调;对于错误信息,其同样也不会表态。
“提前知晓后面的剧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相当具备诱惑力(当然,透剧行为除外),这是好奇心的力量。
利用群众好奇心,让很多企业的品牌传播过程,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企业利用这些具备“诱惑力”的信息,或投入模棱两可的内容,令网友对此发起猜想与讨论,最终实现品牌传播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诱导式”品牌推广策略。
一、“诱导式”品牌公关感念解析
其内容指的是企业通过向群众暴露具备吸引力的内容,诱使群众发起讨论。最终企业可以根据群众议论的内容,进行对应的品牌推广策略调整行为。
这类品牌推广策略的逻辑就是以“引诱点”或“话题点”为核心,随后经过舆论场发酵之后,再在最终揭露谜底的时刻,给大众一个“真相”,解答疑惑的同时,也实现了推广行为。
这种引发群众议论形式的推广策略,其实在当今的市场中,运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苹果手机吵炒现在,且一直不曾与大众见面的“苹果SE2”、“苹果无线充电器”。随着它一次次发布会的召开,这两个产品,仿佛永远都存在于下一次新品发布会。
在“诱导式”推广策略中,其实分为三个步骤:
1、诱饵:向市场投放“诱饵”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称为诱饵呢?首先就是常被冠以“泄密”、“透露”头衔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真假掺半,也正因此类属性,给广大媒体提供了非常宽阔的发挥舞台。毕竟泄密、透露的字眼下,存在着满满的“不确定性”。
其次,就是企业仅通过表达一部分的内容,余下关键部分,给留给群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这类情况比较类似于我们阅读一部小说到最精彩部分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一页被人给撕了。看电视剧,每次到最关键的时刻,都会留给下一集。当人们看到结局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奋,但在这“现象”到“结果”的过程,却总是紧紧牵动着群众的思绪。
然后,就是所谓的“将错就错”了。企业会因为一些惯性操作或疏忽,导致在运营的某个环节中,出现了“不自知的失误”。又在“机缘巧合”下,被“细心”的网友及时的发现其中问题,比加以利用,获得“好处”或“甜头”。当企业发现的时候,一切已成为定局,但因为失误而引发的群众关注度,同样也是非往日可比的。
最后,就是所谓的“绯闻”。“绯闻”的诱惑力以及关注度,大家深有体会,在此不再多言。
2、入局:在“挖掘”乐趣的作用下,群众自发形成舆论场
这一步骤可以说是群众自主发挥的过程,也是品牌实现传播裂变的关键。当然,在群众自主发挥的背景下,企业与媒体之间的配合,会直接影响相关内容的传播效果。
如果说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入局”,那除了最初的“诱饵”之外,企业媒体资源的储备,为群众营造“热切”的氛围,尤为关键。
品牌推广的本质,其实就是传播,传播离不开媒体,“诱导式”推广策略,同样如此。
当企业通过媒体或其他社交平台,将舆论场搭建成功之后,整个场景就如同旋涡,将受众的注意力,越拉越紧。
3、定局:落叶归根,拨开云雾见青天
结局可能会无趣,但所有人终将面对。
无论是企业放出的“诱饵”,还是媒体营造出来的舆论场,此间激发的所有情绪,都会在结局公布的那一刻,充分得到释放。就好像有种,落叶归根,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调性。
所有的猜测与臆想,在“落叶归根”之时,都会归于现实。现实是群众最不想面对,但又按捺不住的矛盾体。
因此,“诱导式”品牌推广策略的最高价值就是“入局”到“定局”中间,群众自有发挥的一段过程,也是整个策略群众情绪最高涨的过程。
这就和小米手机一直采用的饥饿营销道理一样,大部分人最享受的不是抢到手机后的喜悦,而是“求而不得”到“安然入袋”间,神经绷紧,为之着迷的过程。
从“诱饵”到“入局”,再到“定局”,整个流程看上去简单无比,但大道何尝又不能是“最简单”的存在呢?
笔者经常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依托于人性的品牌策略,从来都不会过时,也不会失去市场。这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无法改变的原始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