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激励方案(浅谈电视新闻中记者型主持人培养的途径)
3、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展望 如何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和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一直是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直播APP因其互动性强,播出成本低廉,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采访不同,可作为学习采访基本功及临场应变能力的辅助方法。
浅谈电视新闻中记者型主持人培养的途径
目的和意义:时至当下,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硬件层面如4G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或是软件层面观众阅读、接收新闻的方式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央厨房”当道高效传播新闻的融媒时代,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也加快了改革步伐,求快求新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元素也日趋丰富多元化。在这一媒体变革大环境下,传统新闻节目依靠记者采访、编辑审核报题,最后再由节目主持人来担任”播音员"或"传声筒"的角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能采访、会直播、懂编辑、善应变才是短平快新闻生产的必需技能,一名好的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名好的“背包记者”。
因此,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成为媒体和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方式及途径也应扩大探讨的维度和受众。
一、厘清概念
1、何为“记者型主持人”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就是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角色要求——既与内部主持人和主播型主持人有着本质的联系,又与他们在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记者型主持人具备高度的节目报道意识和新闻素养,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及良好的新闻素养打造出的节目和做出的报道,才可赢取广大观众的好评、认可和共鸣。
美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作为《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以其代入式思考与转述式的播报让节目长期占据全美收视榜的前列,广受美国民众的欢迎。而在中国,先后拥有董倩、王志等诸多优秀主持人的《新闻调查》也不负众望,成了一档最知名的调查类节目。这些节目的成功,都源于他们对自己记者型主持人的成功定位。【1】
记者型主持人通过自身优秀的新闻素养及主持功底,使得他们所主持的节目都成了一档有自己“个性”的节目,让观众印象深刻,并逐渐认可成为忠实观众。这些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和主持风格已经成了节目的质量保证,而他们本人也成了节目的一个品牌形象。
2、记者型主持人所需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特质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审美水准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观众对节目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身,而且对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比传统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准才能担此重任。相对于过去节目体制下单一的语言传播主持人,现阶段的记者型主持人要具备的以下专业素养及职业特质:
(1)记者型主持人应对新闻事实有独到看法和见解
比较有名的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他们秉承着一种转述事实的角度,在发布了社会事件的真相之后,往往要对事件进行一定的评论。这种评论既遵循客观事实,又见解独到,将主持人的个性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2)记者型主持人应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思辨力是一个人能很好地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思考辨析的主观条件,具体表现在面对复杂的事情和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并能换个角度和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于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新闻调查类节目里。
(3)记者型主持人应具有人文关怀和理性的忧患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他必须对社会有一份忧患意识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性敏感的人文关怀。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细微的洞察能力,而且要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人,包括一些弱势群体和未曾发掘的新闻线索等。
要通过主持人的调查采访,让一些新闻线索经过整理加工后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调查节目中,主持人不仅要有把握和驾驭整个新闻事件的能力,还要努力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去承担一份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进入受灾一线采访。为了能够更多地掌握群众的受灾情况,张泉灵不顾危险,前往刚刚发生了山体滑坡的受灾地进行采访,采访途中中几次遇险。正因为她具有这种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才换来了最珍贵也最真实的新闻素材。
综上,一个称职的记者型主持人在工作中应该是有思想、善思辨、不浮躁,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有自己独到、深邃的见解的。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有快速判断分析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有获得深度信息的能力;在采访时有提问到位、表达准确以及点评深刻的能力。
3、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展望
如何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和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一直是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展望,将由此方向出发,进行简述。
在应对新媒体的竞争中,广电媒体需要重构广播电视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突破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制约、互动、传播方式的局限,通过项目制等方式加快融媒体人才的培养,实现采集、生产、编辑的融媒体运行。
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凸显。众多媒体单位通过一些列项目化全媒体节目运作,令人深切感受到,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以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为例,该台自2016年便针对融媒体时代传播特性就行改革,内容制作首先表现为一种针对市场与用户的生产,信息被全面整合之后,再根据不同媒体渠道特征和用户特征,进行媒体生产制作方式和流程的重构,选择性、精确性地传播给用户,使不同阅读和收视习惯的人,都得以满足。
这种项目制下融媒体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既是一种整合,又是一种细分。
以记者型主持人为代表的传媒人才需要在全面的融媒体业务制作平台搭建下培养能力,表现为能写、能说、能拍、能录、能编、能策划等“多能”集合;同时又具备诸如:信息拆分重组、数据分析、可视化设计等新兴能力,能够在节目生产中遵循信息表现形式碎片化、精细化的创新规则,制作出与传统媒体内容本质不同的产品。
项目制团队化、市场化运作模式从单纯依靠节目核心主持人的个人影响力进行节目宣传,逐步向品牌策划、营销推广、新媒体运作等各个领域发力,是项目制团队有精力、有资源做好节目和线下活动,让栏目项目及记者型主持人、制作人等优势充分展现。
二、电视新闻对记者型主持人的需求
1、融媒体时代对记者型主持人的迫切需求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机制的竞争。目前传统媒体的困境并不是完全因为平台或者资金,更多是受制于僵化的体制与意识。在2016年“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就表示:“中国电视频道迟早是要取消的,因为频道是广播电视工业时代的做法。”
近年来,传统电视行业虽然在4K等技术方面创新发力,但在提高受众互动性上仍很难突破。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为例,自2016年开始以项目制方式寻找传统媒体互动传播的突破口,激发从业人员创作主动性,实现采集、生产、编辑的融媒体转型。
以该台制作专题栏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该栏目收视率及口碑双佳。综合考虑其成功因素,与重视传媒人才密不可分。充分说明了在当前各种类型媒介的壁垒并未完全破除的实际情况下,传媒记者应该率先具备综合文、图、视、音、网各种媒介知识运用的能力。从理论到实操、从理念到技术,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必然是整体的、符合的、跨越的人才。
广电采编人员一直以来都重视新闻生产环节,但在媒体运营、营销、渠道等环节,以及新媒体方面薄弱。通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栏目发现,媒体融合的趋势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界限,重构新闻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融媒体新闻专业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多平多终端的跨媒体传播意识。
因此,随着技术关口的前移,对于媒体人的要求逐渐转向一专多能,创造性的工作增多,跨媒体业务也会成为常态。以记者型主持人为代表,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必备素质,也反应了媒体单位里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才缺口仍非常巨大。
2、举例分析现有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及看点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信息流动疾速,要让人们及时听到新闻,这就必须大大加强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报道,大大简化了由记者写、编、录的工序。记者采访一回来,稍加剪辑即可播出。这就缩短了新闻事实的从发生到播报的时间。上乘的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口述,一边采录,融“采播录”于一体,是对记者综合能力的考验。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具有更敏税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力,以及出口成章的口语综合能力。此时,记者型主持人的优势凸显——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用普通话准确、流畅的报道新闻,且具备极强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为观众带去各种各样鲜活、生动、真实的同步资讯,真正做到广播电视快捷的特点,新闻价值的零距离也真正得以体现。
举例说明,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尹铮铮工作室”推出“为强者点赞”奥运系列融媒体报道,主持人尹铮铮作为奥运特派持证记者赴巴西采访,他与工作室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打破传统奥运报道范式,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结合进行立体传播,以广播、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报道形式,打造全新的奥运资讯平台、互动平台,为公众提供新鲜多元的奥运视角,带来轻松有趣、真实互动的奥运体验,打了一场漂亮的“奥运宣传战”。
广东广播电视台派出记者型主持人尹铮铮前去奥运会前方做报道,此举作为一个优秀的栏目策划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可信度,而且能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在竞争中获得受众的认可,而作为尹铮铮这位优秀记者型主持人来说,在现场报道中的出色发挥也必将会成为该频道鲜明个性的一个品牌标志。
三、电视新闻中记者型主持人培养的途径
1、针对在职广播电视主持人
(1)在职电视主持人向记者型主持的转变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把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作为主要经营目标,要按照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重构广播电视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要探索人才激励措施,建立科学合理、适应新媒体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
如何使更大多数的传统媒体人、主持人在这场融媒体浪潮中快速转型已成为媒体从业者及传媒类高校的研究重点。
首先要明确在职电视主持人向记者型主持人转变过程中,应加强哪些技能要素——这些素质包括采编人员的产品思维、用户心态,以及熟练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H5等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品生产和传播技能的能力。
技能除了学习培训,更要在实战中学习摸索。在各类报道中,通过项目制激发员工创新能力,给年轻人、优秀人才更多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同事,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鼓励采编人员依据自身优势,组成项目团队,自主创新创业,都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以上思考是从媒体单位出发,从个人角度出发将在以下几个层面提出分析和建议:
(一)采访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拓展知识储备量
努力提升采访报道质量是成为记者型主持人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在采访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并加以解决,其中就包括采访问题的选择与确定、环境的影响、采访对象的素质、交流双方的情绪和状态等等。
主持人在每一次采访之前如果对此都有明确的了解,长此以往就会不断积累采访经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在采访的过程中就会牢牢掌握主动地位,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主持过程中深化问题,揭示本质、提升思想
主持的过程也是不断增长知识、掌握主持技巧、提升自己内涵的一个锻炼过程,它直接反映了主持人的学识水平和各项能力,既是主持人自身文化素养展示的舞台,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必须学会用问题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引导观众的思维走向,即抓住观众的心理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
另外,主持人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使节目的思想得到提高,使观众得到观看价值。
综上,传媒工作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持人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文化素养是一个节目自身长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体现着节目的质量,更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众多媒体人转型成为记者型主持人的需求日趋急迫。
(2)如何利用现有直播平台学习采访基本功及临场应变能力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此外,手机媒体、IPTV、博客、微博、APP、LBS、物联网等新媒体新应用也不断地出现和发展,且形成了产业化的态势。中国社会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加速迈进,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进而推动了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和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
五年过去,直播节目、直播网站、直播APP等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平台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传媒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中,如何利用现有的直播平台来学习采访基本功及临场应变能力也成为本文讨论重点之一。
视频目前大致可分为UGC个人用户原创内容和PGC专业团队生产内容。以特定命题的街头采访为例,事先并不知道被采访者的背景,在被采访者接受采访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当主题受访者对命题发表看法,采访已经成功,如果受访者对命题不了解,也会通过记者了解部分信息,相对上解决了随机采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记者在开始采访前,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采访失败,也需要对所抛出的问题进行编辑考量,是否易于理解和产生抵触心理,实际这也是对新闻知识点的事先梳理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锻炼。
直播APP因其互动性强,播出成本低廉,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采访不同,可作为学习采访基本功及临场应变能力的辅助方法。
2、针对在校生
(1)学校角度:顺势而为、
进入21世纪后,内地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遍地开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3】
在2017年3月18—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主办的“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应邀参会者大都是从事新闻教育的高校专家学者。会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认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仪式广泛收集、挖掘、整合、提炼和生成信息的能力。未来不仅是讲故事,而且要挖掘故事、制作故事、设计故事。二是融合使用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故事的能力。三是社会化生产和协同生产的能力,要懂得社会心态,把握社会脉搏,把所做的内容和社会情绪有效地勾连在一起,善于设置议程,懂得场景把握,懂得维护好的内容和特定社群之间的连接关系,最终能够促进公共对话,凝聚价值共识。中山大学传设学院创办了用户行为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VR实验室、媒体交互实验室等改革举措。他认为,目前产品需要技术和可视化的呈现,数据挖掘的方法变得特别重要,未来实务课可以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但如何结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清华大学张小琴副教授在论坛中讲到:以“人文清华”教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整合资源,进行全媒体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内容包括演讲访谈等,形式包括活动、直播、短视频、图文、图书、慕课、辞条等,渠道包括直播平台、视频网站、两微一端、传统报刊出版社、慕课平台、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知识问答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全媒体”。她认为实务教师转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让老师们参与到新媒体内容的制作中去。【4】
为应对传媒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2016年的培养计划中,将五门实务课程设置为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四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分别是新闻实务基础,数字传播技术应用、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新闻摄影、跨媒体传播实验。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早在多年前,就将媒体技术基础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增加了大量的媒体技术、营销管理、设计创意类课程,以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优化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播音主持人才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出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考量,于2015年,组织同学们围绕有关“农村土地确权”的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进行讨论和辩论,举办了第一届“书生意气聚焦三农——关于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公开课”。
在前期集中学习和中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展开了“辩与论公开课”:围绕与调研主题相关的议题,采取讨论、辩论、互动式提问等形式展开语言和思想的交锋。
之后,2016年的“精准扶贫”全国政协重点提案或议题举办“辩与论公开课”,2017年“古村落保护辩与论公开课”都收获到良好赞誉。
但依我个人的角度理解,“辩与论”公开课对提升传媒人才专业素养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展开国际化视角,将聚焦目光和选题从国内的政协提案转向国际,例如可以将国内外类似命题合并比较、调查、讨论,用科学的大数据和差异化进行学术性质分析,这将会提升优化同学们的思考维度和方式。其次,在一年一度的大命题下,可以适当增加公开课研讨的频次,细分命题各个击破,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力与自信心都有一定的帮助。最后,鼓励学生在校阶段通过现有的新媒体分发手段,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分发网站等等进行小组化、项目制、工作室式的创业,在校生的在没有进入工作单位前创造力反而会更优,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扶植后,会对将来步入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角度:借势借力
在学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借助校园、实习单位等各大平台学习前辈经验,展现自身实力。例如积极报名参加各大院校的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以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开阔自身的眼界高度,为将来成为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打下基础。
在校学生的还应理论实践兼修,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主持人要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修养。主持人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客观事实,真实权威地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在演播室里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风格牲对稿子进行改动,但必须要以正确的宣传导向为基础。
2、主持人要加强学习,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主持人要善于积累,不断学习,培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学、老师等学习,以帮助自己迅速提高业务水平,找准差距和不足,胜任主持人工作。
3、主持人要注重自身形象,实现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主持人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主持人走上荧屏,他们才思敏捷、逻辑严谨,用语准确、概念清晰,还要热情大方,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成为所涉及内容的行家和专家。
4、主持人心理素质的提升在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不容忽视。主持人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他的主持行为,也就是说影响着节目质量。主持人在话筒前要从容不迫,准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主持好节目,这就需要有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
以上观点,为个人方面对电视新闻中记者型主持人培养的途径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秋红记者型主持人的转变从心出发《记者摇篮》2015年11期)
【2】([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权威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
【4】(白净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1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