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二级市场分红

清凉一吻
清凉一吻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4 浏览

2021年12月15日晚,有细心的股民发现在港股#京东集团-W#经纪商持股比例名单中,德意志银行的持股总数从占比几乎为0的10.04万股,一夜之间变成了6.01亿。 

如果按照当天港股的收盘价计算,这些一夜之间飞入德意志银行账户里的股票,价值达到了1800亿港币,相当于京东集团总股本的19%。与此同时,原先持股较多的汇丰、摩根等经销商持股的比例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图源:富途 

如果对照京东集团的5%以上持股名单上来看,6.01亿股份超过了任何一个单一股东的持股量。彼时,京东前三大股东腾讯、刘强东、沃尔玛分别持有股份5.27、4.48、2.89亿股。即便是第一大股东腾讯,持股比例也仅有16.9%。 

很少有人知道这1800亿的资产,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富途社区里操着繁体字的用户抱怨道,“仲有6億股票要再出貨?”一些投资者将这6亿股份当做一个不好的预兆,但没有多少人真的把这个经纪商持股变动的细节,与大股东腾讯控股的两则公告联系起来——实际上,至今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二者存在相关。但两者时间与规模上的高度重合,让这次股权变动成为了一桩投资者心里的“悬案”: 

就在这次经纪商持股变动的48小时前,12月13日晚和12月15日早,腾讯控股接连发了两个“奇怪”的公告。腾讯方面表示,自己将在12月23日审议关于“中期股息”的相关事宜。 

之所以说这是两则“奇怪”的公告,是因为这与腾讯的行事风格非常不符。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腾讯在派息方面是非常规律的。

据Wind数据显示,腾讯控股自上市以来一共进行17轮财报披露后派息,均为年报后的现金派息。 这意味着自腾讯在香港上市以来,压根就没有中期派息的先例。

而更为诡异的是,此次所谓的“中期股息”虽然冠以“中期”之名,但其实腾讯控股早在8月18日发布了中期财报时就明确表示了“并无宣派中期股息”。别说是“中期”了,腾讯此时三季报都已经发完一个多月了。而12月23日的节点,距离2021年全年结束也仅剩下一周。 

马上要过元旦节了,腾讯为什么突然宣布一个“中期股息”? 

或许有人曾经将两个消息做过对比,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疑虑只停留在一念之间。 

12月23日,腾讯如期公布了自己的“中期股息”方案,让所有的互联网投资者都不由“虎躯一震”: 

这次腾讯股息并不是拿着真金白银的现金,分红的对象恰恰就是京东的股票。 

腾讯方面表示,自己将拿出其持有的5.27亿股股权中的4.6亿股分给自己的投资者,而分红结束后,腾讯将只持有京东2.3%的股权。 

4.6亿股京东,对应资产规模是1200亿港币。 


一个或许是中国公司在进入二级市场以来,最大手笔的分红案例就这么诞生了。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腾讯在最近15年进行的15次现金分红总计为648.1亿港币,而最近一次2020年度的分红为153亿港币。 

这意味着腾讯一次性分了过去15年总合的183%,分掉了过去一年分红的780%。而A股市场的“分红之王”工商银行,在过去15年的分红总额也只有1093.6亿人民币,与此次腾讯的分红规模相当。 

除了史上最大的分红,这或许还是中国本土互联网CVC资本(企业风险投资) 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单次投资退出。

尤其对于腾讯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其引以为豪的战略投资部门一直“入多出少”。尽管对外投资金额和利润都非常惊人,但真正大规模套现的案例却并不多。 

目前腾讯比较知名的投资退出有2018年相继卖出特斯拉、饿了么、摩拜等股权资产,但大多服务于业务投资板块的调整,规模在百亿左右,无法与京东相提并论。 


而对于京东来说,腾讯的离开意味着顶层权力结构的一次“洗牌”。

作为这次减持的“配套”,京东同时发布了公告宣布腾讯总裁刘炽平已经“辞任”京东董事会董事。在此之前,作为腾讯生态投资的得意之作,分管战略投资的刘炽平一直亲自担任京东董事长达八年。 

而刘炽平的离开,将让京东董事会总席位从五席缩水至四席。其中, 非独立董事将只剩下董事长刘强东一人。 

除了董事会的变动以外,京东的股权也将面临一次顺位调整。腾讯离开后,刘强东将替补成为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而腾讯控股股东南非MIH预计将以5.57%的股份占比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仅次于刘强东与沃尔玛。 

毫无疑问,腾讯的离开将让京东的控制权将进一步向刘强东聚拢。但对于更多的京东股东来说,腾讯的巨额分红意味着腾讯红利丢失的可能性,以及陡增的最高4.6亿股空头压力——毕竟,相当一部分的腾讯股东的资产包里并没有京东。 

12月23日当天,腾讯股东与京东股东,由此形成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情绪反差——尽管前者很快就会成为后者的一部分。 

腾讯当日股票价格上涨4%;而京东方面则一度下跌超过11%,最终收跌7%。 

尽管对于腾讯集团来说,资产剥离在外人看起来略显“仓促”;而京东股权的流失,则或许意味着生态的疆界被削弱了。但从结果来看,投资者们总体是满意。洋溢着快乐的腾讯小股东和冷静严肃的行业分析师们,陆续为腾讯这次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剥离总结出了至少三个“解释框架”: 

(1)合规进行时

这一派同时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 

在反垄断执法加强以后,腾讯需要对于潜在的合规风险进行规避。如果此时,腾讯在一些敏感领域存在较大规模的投资,容易有被认为是“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不正当”竞争嫌疑,进而有遭遇反垄断处罚的风险。而这种对垄断性的担忧,也一直让腾讯的股价充满阴霾。 

这次腾讯主动剥离京东资产,代表着腾讯正在主动朝着合规道路上前进。未来,出清掉一部分对于腾讯而言“非核心业务”的资产,将有助于集团整体完成合规建设。 

(2)市值管理大法

腾讯股价随着中概股近期的波动而下滑,相较最高点已经下滑近40%。 

对于腾讯来说,包括京东在内的诸多上市公司还处在业务爬坡期,盈利规模有限,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并表对于财报来说意义不大。如果作为资产进行置换,对于股东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以三季报为例,Wind数据显示,腾讯目前权益性投资资产3762.3亿人民币。但在财报中,腾讯同时表示其上市投资公司(不包含附属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为11966亿元人民币(折合港币14654亿),相当于腾讯总市值44197亿港币的33%。 

显然,分派股权会帮助腾讯现有业务价值的凸显,进而帮助腾讯市值进行二次重估。 

(3)投资战略方向变化

如上,在新的互联互通政策下,腾讯依托流量生态来孵化创业公司的方式未来会遭受挑战。既然用流量孵化独角兽的思路会面临问题,背后生态的投资逻辑也会面临挑战。 

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将资产做合理处置,将精力放在更有潜力的领域,自然会更符合股东的核心利益。 

三个框架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或许会成为我们认识这次“中期股息”的一个窗口。 但无论是哪一种逻辑来看,有一点似乎是“共识”:

“生态式”的投资模式到了一个段落,而腾讯生态的资产剥离,京东或许只是一个开头。 

除了京东以外,腾讯万亿市值的矩阵里还有美团、拼多多、快手、滴滴、贝壳、蔚来等多个细分赛道的头部公司,每一个都是千亿级人民币估值起步。 

其中不少公司,此前都拥簇在腾讯巨型流量池的周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佳饮水位置。而随着未来互联互通、反垄断等行动的不断深入,这个位置将不是成为独占景观。 而相比于法律法规上的行政规范,从源头上拆掉大公司生态之间的利益墙,或许是一个更加正本清源的方式。

而腾讯派发的千亿股票就像在池水中搬起的一块石头: 

人们等待着石头落地、等着涟漪散去,又再等待着另一块新的石头。 

没人知道下一块石头的模样,但却知道水声都是相似的。 

发布于 2022-06-20 19:4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清凉一吻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