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的当务之急
来源|市值观察
近期,建设银行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财报,实现营收4003亿,同比下降0.59%;实现净利润1673亿,同比增长3.36%。增速相较于2022年均有所下滑。
在行业净息差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资产收益率成为评价一家银行尤为关键的指标。不仅是靠规模增长,更需要挖掘更多高收益率的资产,这项指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建行这样的超级巨无霸来说,用“船大难掉头”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01投资业务波动大
纵观近年来建设银行的业绩情况,2022年是个转折点,其营业收入增速终结了2016年来的反弹趋势,从2021年超9%骤降到负值,2023年上半年继续延续了这种下降趋势。
从净利润角度来说,虽然相对于2022年增速也在下降,但在今年第二季度增速出现明显了回升,单季增长了7.1%,相比一季度的0.26%大幅增加。
反映盈利能力指标的净利润率也是如此。上半年41.8%的数据在六大行中排名第一,创出了多年来的新高。
市值观察分析,建行之所以盈利出现了好转,一是净息差的降幅明显收窄。2023年上半年为1.79%,相比一季度仅下降了0.04%;反观一季度,相较年初大幅下降了19%。
近年来,银行业息差水平不断承压,大行压力明显更大。建行的净息差在六大行中明显跑在了前面。
较快的贷款规模增速也对建行的净利润形成了支撑。2023年上半年,建行生息资产总额共计35.35万亿,相比2022年末增长了10.91%。虽然低于2022年11.91%的增速,但仍处在10%以上的中高增长水平。
除此之外,建行信用损失计提的减少也贡献了一定的净利润。上半年计提了954.14亿的信用减值损失,比2022年同期的1032.94亿少计提了78.8亿。
净利润有好转,但建行在营业收入上依然没有起色,第二季度单季实现收入1931.79亿,同比下降了2.19%,与一季度的0.96%增速相比明显下滑。
而这背后是非息收入在拖后腿。2023年上半年建行非息收入增速为3.7%,相对于一季度的18.8%大幅放缓。
其中在手续费业务上,自2022年以来表现都不理想,当年出现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增速在转正之后,第二季度增速再次转负,为-2.62%。这主要与理财及信托产品的规模收缩有关。
建行的其他非息收入表现也缺乏亮点,且近年来收入波动较大。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174.69亿,同比增长了18.9%,增速貌似还说的过去,但仅第二季度单季增长就下降了41.7%。
在建行非息收入的细分业务中,投资收益表现尚可,为91.31亿,同比增长了26.80%;而反观体现金融资产价值变化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去年录得123.59亿元的亏损之后,上半年仍处在亏损状态。
如果建行的非息收入在下半年依然延续第二季度的低迷状态,则对全年业绩产生的影响更大。
建行业绩增长放缓固然与净息差回落有关,但也与资产的投放策略有很大关系,而且长期看影响仍会存在。
02需要挖掘更多高收益率资产
未来建行的净息差压力主要来自于重点领域资产投放所带来的整体收益率下降。
当下对建行影响较大的是个人贷款业务。从规模上看,作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个人业务增速的下降对建行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2021年前,建行的个人贷款规模增速多在10%以上,到了2022年开始下降到6.93%,2023年上半年则进一步降到4%,在总贷款规模的占比也由此前的超40%降到上半年的36.45%。
在建行个人贷款中,影响权重最大的当属个人住房业务。建行在业内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是最大的,由此才奠定了其最大零售信贷银行的地位。上半年规模为6.41万亿,占整体贷款比重达27.7%,这一数据在六大行中仅次于邮储银行。
近年来受地产影响,建行的个人地产业务增长也开始放缓,2021年增速还接近10%,到2022年就仅增长了1.6%,上半年则陷入负增长,同比下降了1%。
随着建行个人业务的放缓,就只能依靠收益率较低的对公业务来撑规模。2023年上半年对公贷款规模为12.3万亿,同比增长21.66%,相对于2022年的13.97%进一步加快。
对于建行这样的“巨无霸”,这样的结构转变影响的不仅是整体贷款规模,还有资产收益率。
在银行业,个人业务相比于对公业务资产收益率更高,个人住房信贷更是被视为优质资产。2023年上半年建行个人业务的收益率为4.59%,远高于公司业务的3.56%。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对公贷款规模大幅高于个人贷款,但是从二者贡献的营收和利润总额上看,对公贷款的贡献度明显不及个人贷款。
其中上半年建行的公司金融业务营收总额为1606.30亿,个人金融2108.64亿;利润总额的差距更为明显,公司金融为537.49亿,而个人金融为1302.15亿,还不及个人金融的一半。
从近年来建行的贷款投放战略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住房租赁、涉农等方面,上半年增长均较快。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贷款2.86万亿,同比增长了21.79%;涉农贷款3.62万亿,同比增长20.41%;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3064.95亿,同比增长达69.7%。
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由于是独立项目,并不在其他统计项目中。上半年在总贷款占比达到了12.7%,同时涉农贷款在总贷款比重也达到了16.13%。
而这些领域都是建行较早确定的长远战略方向。早在2018年董事长田国立就曾表示,未来总行将在租赁平台、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领域深耕,并承担起下一个二十年发展的重任。
农业也是建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2019年在业内率先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通过修筑农村金融“水利工程”,打造“裕农通”乡村振兴品牌,实现金融服务下沉。
田国立作为建行“老人”,自2017年至今担任董事长职位已达6年,今年再获连任,可以说上述战略方向是田国立一直致力推动的,未来应该不会有大的调整。
但问题在于,这些领域收益率并不高,更多偏向于惠民性质,当前建行在相关领域的投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对公司整体的收益率也形成了压力。例如上半年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利率为3.81%,涉农贷款利率3.6%等,均低于公司3.94%的整体收益率。
在这种情况下,建行也希望重振收益率较高的个人贷款,开始培养消费贷、经营贷。在前段时间的业绩说明会上,副行长崔勇表示,零售信贷要保优先。
从当下的效果来看,建行转身的时点并不算早。
2023年上半年建行的消费贷和经营贷规模增长并不慢,发放贷款分别为3688.02亿和6088.65亿,同比增长了24.83%、46.59%,但二者在总贷款的占比仅为1.6%和2.63%,对公司的贷款规模还远谈不上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贷款中的其他细分业务,仍然不成熟或者处于刚起步阶段。例如主营住房租赁业务的建信住房,于2018年成立,2023年上半年经营净利润仅0.45亿,对整个建行利润贡献杯水车薪;又如主营小额信贷的建信消费金融,在2023年6月才宣告成立,上半年净亏损0.02亿。
近年来作为发展重点的金融科技业务也是如此。建行对于金融科技寄予了厚望,于2018年成立的建信金科,希望能够打造成集团的“科技引擎”和“生态连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然而建信金科成立至今的盈利情况仍然不见起色,2023年1-6月的亏损额就达到了9.3亿。
综合而言,建行第二季度净利润出现好转或是暂时性的,持续性需要观察,长远看净息差下降压力仍然不小。低收益率资产规模的增长并不能解决收益率问题,尽快在消费贷等高收益资产上取得突破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