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欧美的跨境卖家,在家门口爆单

在电商巨头们激战北美,抑或是逐鹿新兴蓝海之际,速卖通悄然在家门口啃下了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

“买的东西都卡在了平泽海关,海关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4月以来在速卖通上买的东西配送速度明显慢了。” “平泽海关因海外直购而瘫痪,配送至少要一个月。” 时间回拨至5月,彼时韩国海关正在经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爆仓。仓库中数以万计的包裹堆积如山,大批消费者心急如焚地企盼停滞的物流挪动。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被韩国消费者热情淹没的速卖通:618预热期间订单急速飙涨,以致平泽海关清关拥堵。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去年年末,“双十一”购物文化随速卖通漂洋过海来到韩国,在当地掀起一股反向海淘热潮。为了应对大促期间剧增的跨境包裹,韩国关税厅一度成立了6个小组对各地海关进行支援,加班加点处理进出口业务。 爆发的订单昭示着:在电商巨头们激战北美,抑或是逐鹿新兴蓝海之际,速卖通悄然在家门口啃下了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


所谓“产品始于需求,立于价值,久于体验”,对电商平台而言亦是如此。优质的消费体验会吸引更多客户涌入平台,促进流量自然增长,进而聚商家之江河湖海,汇成商品汪洋,最终形成增强回路。 优质的用户体验由何而来?从产品、支付到物流、售后,从基础配套设施到多元化的平台服务。因此这就需要平台趋向各个环节的精细化运营,从用户中来到用户到去。 面对韩国这样一片本土电商雄踞的存量市场,想要从巨头虎口下抢夺用户心智的奶酪,用户体验既是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而速卖通的韩国市场市场开拓之道,便是基于此。 打好物流底层基石是首要前提。速卖通联同菜鸟,在与韩国一衣带水的山东搭建了威海、烟台优选仓。从威海仓库采购订单,高达93%的货物在入库后的第二天便到达韩国清关,绝大部分韩国消费者可以在下单后的3到5天内收到包裹。 其次,从平台保障服务入手。为此速卖通的选择是亮出新武器——今年3月在韩国推出Choice服务,旨在为韩国用户提供包邮、免费退换货以及3-5日内送达等体验,以及丰富的高性价比产品。 当然,对于一个探索新市场的平台而言,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不仅是在于基础设施及平台服务,还包括卖家。 第三方卖家的大量涌入丰富了平台生态,带来更多样化的商品种类。但随着平台规模逐渐扩大,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山寨产品鱼龙混杂,恶性竞争日趋泛滥,严重影响品牌形象及用户的信任感。 尤其是在韩国这样一个热衷于“精致生活”,格外注重品质的国家,平台如果无法保障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很难与本土电商巨头竞争。 因此,亟需进一步打开韩国市场的速卖通选择借力全托管——全托管模式下,速卖通得以全权承包店铺运营、物流履行、售后服务等复杂环节,而商家仅需负责产品的打造和供应。 而把控各个销售链路,也意味着速卖通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一则控制定价端,保障性价比优势,二则有利于把控商品质量,三则可以统筹整合供应链资源。

紧随着速卖通的步伐,越来越多中国商家盯上了韩国这片“放置于家门口的大市场”。 实际上对于不少卖家而言,在出海淘金的目的地选择中,韩国的优先级不高。寻求高增长潜力的的人卷向欧美主流市场,觊觎新兴市场庞大增量空间的人则直取东南亚、拉美。 尽管韩国作为发达国家享有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但本土电商平台几乎垄断了市场生态,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商家及品牌而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生地不熟的运营困局,还包括来自平台的“歧视”,本土品牌天然具备优势地位,无论是流量曝光还是扶持政策都更趋向于向其倾斜。 但正是这样“排外”又极易被忽略的韩国,同时还是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来自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韩国电商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17.4%,并有望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1600亿美元。 随着速卖通为首的跨境平台深入腹地,韩国不再是一片看得见又摸不着的市场。一直以来韩国人都具有旺盛的海淘需求,而致力于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面貌示众的中国电商平台,以及不断升级蜕变的中国制造,逐渐瓦解了往昔“山寨泛滥”的刻板印象,承接了越来越多的海淘需求。

11月5日,韩联社援引韩国统计局的数据称,今年前9个月的韩国跨境网购总额达4.79万亿韩元(约合36.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卖家的跨境购买金额达2.22万亿,占购买总额的近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中国卖家同本土品牌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网络上盛传一种说法:“日本人不吃饭,韩国人不睡觉。左手红参吊命,右手咖啡续命。”这背后,反映的是韩国极致内卷的高压社会生态。升学压力、就业焦虑、住房问题、退休保障等贯穿了韩国人的一生。 与卷生卷死的“鸡血社会”形成对比的,则是下行的经济以及高涨的物价。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13.37,较去年同期上涨3.8%,创7个月以来新高。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消费心理逐渐发生改变,开始拥抱高性价比的产品,通过低成本消费维持生活的体面。这对中国商品几乎是天时地利——强大的供应链基础赋予了中国商品一枝独秀的性价比优势。 越来越多的卖家发现,低价戳中了韩国消费者的软肋。 中韩两国趋近的地缘文化,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选品的壁垒。“选对了产品,抓住了机会,爆单其实比想象中要简单。” 筋膜枪品牌Booster对此就深有体会。2021年,其首次在速卖通参加大促便经历了上架即售罄的盛况,活动之初所有库存被疯抢殆尽,运输司机连夜驱车12小时到威海仓送货。而在同年双十一期间,Booster的爆火程度依然不减——在韩销量较上一年飙涨33倍。 对不少卖家来说,出海韩国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是物流。中韩两国一衣带水,相比于商品远赴欧美背后高昂的头程物流费,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大大缩减配送时间以及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