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的特征
公共危机的产生既可能是因为“天灾”,也可能是因为“人祸”,还有可能是两种因素的混合所导致。虽然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的表征、影响程度或范围或许会有很大差别,我们仍然可以把公共危机的共性特征做如下概括。
一是危机形成的突发性。
这是公共危机的形成具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偶然性,它往往是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势下出乎意料地出现。换言之,这样的突发性体现为,由于公共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难以把握和预测,危机扩散的过程难以控制,危机结果难以估量,一旦潜滋暗长的危机浮出水面,便可能在瞬间形成爆炸性能量和翻江倒海之势,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和破坏,使人们仓促难以应对。譬如,我们对许多有极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地震等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对于像SARS这样的新源传染病也无法预先认知,对于像松花江水污染那样的公共危机事件难以预料。因此,这些危机爆发之后,必然危害极大。所以“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之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性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机。”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机事件,2003年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件,都肇始于难以预见的突发事故。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使周边国家受海啸波及的民众顷刻间进入地狱般的世界,显现出灾害性公共危机突发性的杀伤力。
二是危机应对的紧迫性。
紧迫性是指危机形成后所产生的对需要对危机做出紧急回应的决策者和相关部门的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回应危机的时间紧迫。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高速扩散性,必须在第一时间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回应和相关决策以遏制危机的危害和扩散。其二是遏制危机所需资源的匮乏性。由于危机的突发性,仓促之中需要用于应对危机的公众资源必然难于调集、配置和整合。因此,对危机处置的最初阶段往往是在资源严重匮缺的情势下艰难进行。其三是危机的“涟漪效应”。这是指危机发生后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密集的连锁性的破坏性效应,如同石块投入水中会泛起一轮又一轮不可遏制的波纹。因此,主导危机的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和预测,形成一整套的应对方案,以免遭受并有效防备和减少可能出现的新的破坏,防止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概言之,公共危机的紧迫性是指当危机出现时已是燃眉之急,在这样紧急关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回应措施,危机事件就会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三是危机影响的公共性。
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其公共性,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危机的影响面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威胁和损害覆盖人类公共生活的较大范围,而不是相对狭小的局部地区。从危机影响的利益看,公共危机对公共利益威胁和损害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严重,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社会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从危机治理的层面看,由于公共危机波及之广、危害之烈和应对之难,危机的治理不但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整合社会公共资源遏制、化解和消解危机,而且也必定需要政府体制之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全力参与,与政府协调互助,在危机治理和危机后的社会恢复和重建中有效合作。简而言之,公共危机治理需要合作共治。
四是危机发展的扩散性。
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往往不仅来势凶猛,而且扩散迅速,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各国各地之间依存度的大大增强使经济社会发面的公共危机易于扩散。
②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滥用和过度开发一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异、脆弱和恶化,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生活对环境之依存度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增强,这就使与环境相关的公共危机易于扩散。
③全球公共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利益和信念分散性的日趋凸显,这就导致在政治社会方面的公共危机易于产生来您所效应和扩散。
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一方面使得人类生活对技术的以来程度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加大,而人类抵御这样风险的能力还亟待提升(如核聚变技术的应用、高新化学技术的应用等)。
所有这些,无疑也使得技术和认为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公共危机易于扩散。由于上述这些发面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愈来愈易于突破地域上的范围,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就往往不限于某一地域或公共生活的某一范围层面,而是会迅速扩散,有可能使一次初始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灾难迅速升级为全国乃至世界性危机,例如疯牛病、“非典”和禽流感的扩散,恐怖活动的蔓延升级等。
五是危机出现的频发性。与上述所分析的公共危机易于扩散的主要原因相似,由于人类社会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型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剧增和激化,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开发造成的环境急剧恶化,对高技术应用的依赖性增强和其副作用或异化作用的防范能力的滞后等等,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出现具有频发性。这已为过去数十年的历史所证明。
由于人们所感知到的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这些特点,人类需要对公共危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以科学的方式审视、研究和回应公共危机。这就需要把公共危机视为已经是与现代社会相伴相生的一种状态。为了维系人类公共生活的和平、稳定、存续与发展,人类需要竭其所能防范危机、遏制和减少危机的破坏性,甚至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不可能根除一切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将会愈来愈有可能对大多数危机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危机的发生,限制危机的扩散,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