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预付款这块“遮羞布”,教育机构现原形

天真的创伤
天真的创伤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9 浏览

文/星影

来源/熔财经

教育这个赛道每天都有新故事。

已处于倒闭争议核心的优胜教育CEO陈昊在昨日(11月5日)发布了《一个近20年教育行业创业者的致歉信》。在信中。陈昊说,优胜都在尽力解决,卖车卖房接盘。但现状依然严峻,陈昊提出了愿意把所有股份0元赠予愿意伸出橄榄枝的伙伴,甚至直接点明马云、马化腾、许家印、刘强东、张一鸣等大佬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优胜度过难关,这种昔日教育培训巨头瞬间在网络卖惨的戏码,实在让不少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也就在近日,在线学习工具提供商Udacity获得来自Hercules Capital的7500万美元债务融资。而K12在线教育品牌掌门教育也能与蚂蚁金服、字节跳动、滴滴出行等各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出现在36氪公布的2020年度中国独角兽公司榜单上。

几乎是优胜倒闭潮来临的同时,10月20日,互联网教育龙头—猿辅导宣布近期已完成G1和G2轮共计2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155亿美元。一样是教育培训行业,面对传统教育培训行业频繁的倒闭、歇业潮,互联网教育居然收获了一个天文数字的融资金额,不禁让人思考未来教育行业将何去何从?

今年10月,随着教育行业监管的到来,无论是濒临倒闭的线下教培机构,还是融资千亿美元的在线教育,一个预付款的问题都将摆在他们的面前。

一、没有了预付款这块遮羞布,线下教育机构纷纷暴露出短板

看到线下培训的没落,不少人会把原因归咎于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熔财经”翻看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2月1日至6月16日,全国线下培训机构注销企业数量为18885家,相当于平均每天近百家线下教培机构注销。根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报告,此次疫情,超过90%的机构表示存在大的影响。

关于行业的衰退,处在倒闭风潮中心的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在网上的《道歉信》中表示在长达8个月的疫情期间,优胜的收入只有原先的1/3,最差的时候,连以往单月的1/5都不到,却对公司上千家门店近3万名员工实行不裁员不降薪的策略。但优胜的员工在网上的爆料却对他的说辞进行打脸,有不少优胜的培训老师表示他们在今年已有8个月没领到过工资了。

几乎在去年的同一个时间,曾经在广告界一掷千金的韦博英语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熔财经”认为,这并非疫情重压下的个案,而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周期性,甚至结构性的行业问题。

有资深培训行业人士在网上的爆料指出了线下教育培训行业周期性衰退的主因是校区的课程预收款问题 ,如果没有上课,家长就会要求全部退费;还有疫情停课状态下,公司将面临三个月没有任何收入;最后是公司占比很大的支出员工基础薪资、学校房租等各种成本也是机构开支的大头。

大部分线下为主的教培机构,其经营模式无非是收取学生的学费预收款,然后扩张招生、加盟商经营然后再扩张招生。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营中并没有遇到什么重大问题,但遇到寒暑假、以及周期更大的疫情影响,显然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北京某教培机构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众多教育机构出于竞争需要,往往会提前动用这笔钱(预付款),拿来扩张师资力量、扩招学员,一旦摊子铺开了,新招收的学员数量却没有及时跟上,资金链必然会出现问题。”说白了,一旦收不到预付款,由于没有核心能力,盈利点过于单一的教育机构必然会在经营在遇到危机。

有些媒体甚至形容这种模式就是教育领域的庞氏骗局,即使用老学员的预付款去完成新网店和新学员的发展工作,然后再招新学员,其模式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和爆雷的P2P庞氏骗局的模式又何其相似。

每个人在生活中几乎都可能在消费中缴纳预付款,比如为小区门口的美发中心办卡,为健身房充值。所以预付费业务的爆雷问题几乎也是普遍存在的。想要监管这个行业,站在政府角度而言,似乎也只能对预付款这个角度落手了。

浙江省教育厅在2020年2月就曾对教育培训行业做出规定:

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当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要积极创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方式,探索建立学费专户管理和第三方监管平台等,对培训预缴费用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参考银行风控的做法,让教育培训行业向监管部门上缴一定的保证金,以应对资金链断裂,员工和家长申诉无门的问题。但由于大部分教育机构属于轻资产企业,初期融资贷款有难度,一般无可变现的固定资产,中小教育一般难以支付像样的保证金,有些企业甚至求助于没有法律保证的民间贷款机构,风险也就随着扩大。所以对预付款的监管可谓是切中了要害,然而对于动则估值上亿美元的互联网教育,预付款的问题是否就解决了呢?

二、线上教育一边疯狂争取“预付款”,一边把“预付款”的牌打烂了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线上教育企业融资或IPO,至少已有17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猿辅导连获三轮融资,获投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加入在线教育领域。字节跳动的张一鸣表示,教育业务将是字节跳动未来重要业务之一。伴随互联网巨头和投资机构的涌入,线上教育的预付款问题就解决了吗?

据“子弹财经”报道,去年某在线教育公司主推一款中小学49元直播课,到了今年,促销课的价格直接下探至个位数,仅为9元。相比使用预付费使用老学员学费方式来扩张经营的方式,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互联网教育显然更实惠更高效,也很安全,但事实也并非如此。只要下载几个教育类APP就会发现看似单价低廉的课时费,其背后的实质仍是让用户充值,购买不同的服务课程,其实质其实没有跳出传统教育行业预付费经营模式。

而为了面对投资机构的一轮轮融资需求,获客成了大部分线上机构在线上经营初期的首要任务,于是线上教育疯狂补贴,打折。“现在谈利润似乎还为时过早”,是不少在线教育企业发出的感叹。

先看网上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跟谁学”CEO陈向东曾对媒体表示,一个网络大班课的获客成本区间大概是500到600元,同时客户转化率大概率在25%左右,这就意味着企业获取一个正价课学生的成本为2000-3000元。即使是猿辅导每个用户的获客成本也在1500元左右。

另外,高昂的线上推广线下广告的成本也让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 今年暑期期间一单网络课程的亏损金额一般都在100元以上。网络资料显示,以互联网教育的龙头猿辅导为例,其获客方式:自有流量获客+产品间跃迁获客+社会化营销获客+媒体矩阵获客+SEO获客+社群获客+电销+转介绍。以上渠道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相比线下单纯依靠广告和口碑推广虽然渠道上是丰富,但是成本却也是大大增加了。而这块成本在最终无法从融资机构获得之后,最终还是会从用户手上收取。但现阶段即使收取了符合互联网经营规律的课时费,再加上技术开发等硬成本,线上教育公司的盈利仍有一定难度。

这样的烧钱大战显然不是每个企业都玩得起的。经过几轮资本大战之后,可以预见的是3~5家相对成熟的在线教育头部龙头企业应该会脱颖而出。随之而来的又将是一波残酷的行业洗牌,一大批资金和团队能力不足的企业,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局。互联网教育企业需要盈利,后期就必需在用户规模和“预付款”模式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增加用户规模,服务就有可能下降就有可能重蹈传统线下培训机构“预付费”模式的覆辙,而控制了用户规模提高了服务质量 ,则在投资机构面前失去了融资价值后期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可谓进退两难。

三、教育不完全是生意,考验是把生意放在哪里

无论线上教育或者线下教育都会遭遇预付费问题,预付费几乎成了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原罪,那对整个行业来说有解决和突围之道吗?

面对教育行业的潮起潮落,新东方的创始人老俞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教育的本质是教学质量和教学产品,关注的是人,光靠营销和投入,光靠讲故事是不会成功的。”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百年大计,作为义务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补充,无论传统的线下培训还是新兴的在线教育都必须面对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问题。所以对企业来说对待消费者应和其他行业一样制定一个更为平等互利的规则,预付费就是制定规则的核心。

预付费业务的法律性质应属消费服务类合同,在现实中本来就存在霸王条款众多、具体消费时受限、服务与商品质量不符预定标准等问题。在整个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已处于明显劣势,即使走到了法律程序,普通消费者往往也仅能获得10~20%左右的赔款,目前还有一些教育企业采用“课时数”收费政策来逃避法律强制性规定。即通过制定一个所谓最优学习方案,采用课时收费,用总课时涵盖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巧妙规避了“收取3个月费用的问题。”这些变相套路消费者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行业恶性发展的表现,教育既然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就不能逃避处理和消费者关系的问题。制定真正能互惠互利的收费手段,增加盈利点,提高教育产品质量,教育不完全是生意,考验的是企业把生意放哪里了,一味地从消费者头上薅羊毛显然不应该是教育企业应该遵循的经营法则。

其次还需要说一下对教育企业的监管问题 ,除了前文提到的浙江,2019年上海市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培训机构管理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准入规则、“黑白名单”制度、培训合同示范文本等问题,但在面对教育行业实际消费纠纷的处理中,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对预付费准入、登记、申报缺乏监管的问题。政府对于预付费的监管,可以参考前几年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做法,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设定标准,要求缴纳保证金等等。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推行并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在开办时专户存储一定资金,非经审批不得动用。参考金融机构的第三方账户的监管逻辑,消费者在课程全部完成以后,相应的预付款项才能转入经营者账户。如果没有完成课程或发生纠纷,预付款项应该继续留在托管银行的专用账户中。一旦教育机构发生经营问题,消费者应该有更多元的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观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更多的家庭把教育作为家庭支出的大头,对孩子已经不是望子成龙那么简单。但如何合理选择教育机构而不是简单看广告花钱,则是需要全社会一起慢慢培养合理的教育消费观念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发布于 2022-07-12 12:06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天真的创伤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