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分析的内容
进行商圈分析要考虑以下因素:
1.人口特点。主要包括地区人口规模、家庭数量、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分布等。零售企业在确定商圈范围后,可以通过人口统计资料了解商圈内的洋细情况并进行汇总分析。不同的零售企业需要不同的区域人口资料。在选址时,书店或汽车厂商通常比快餐店需掌握更多资料。对快餐特许店而言,商圈分析的最主要内容在于人口密度,因而快餐店大多设在周围3—4公里以内有较多人口居住或工作的社区。而书店或汽车厂商却不能仅凭人口密度来选址,他们在评估商圈时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其他的人口特点。
2.经济基础特点。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基础特点至关重要。经济基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商业和工业结构以及居民的收入来源。追求稳定经营的零售企业通常偏爱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即拥有许多彼此关联不大的产业和金融机构),而不太喜欢过分依赖某一产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因为后者往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以及产品需求变动的冲击。在评估商圈时,零售企业应该考虑以下一些经济因素:各行业或各类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运输网络,银行机构,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地区或行业影响的可能性,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前景等。
3.竞争状况和市场饱和度。零售企业只有在分析了竞争状况之后才能正确评估某区域的市场机会。尽管某些区域的消费者特点与目标市场很接近,经济状况良好,但如果竞争过于激烈,仍不是最佳选择。同样,一个地区即使人口少,经济状况一般,如果竞争较缓和,也可能不失为较好的选址。考察一个地区的竞争状况,应着重分析以下因素:现有商店的数量、规模,新开店的发展速度,各商店的优势与劣势,近期与长远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饱和度等。应将这些指标与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一个地区零售市场的饱和度可以具体分为商店不足区、商店过多区和商店均衡区三种情况。商店不足区是指销售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商店太少,以至于难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商店过多区是指销售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商店数量太多,以致某些零售企业难以获取正常利润。商店均衡区则是零售企业的数量与消费者需求大致相符,同时零售企业又能正常盈利。
对某类商品而言,任何商圈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商店或一定的营业面积。因此在衡量商圈内零售市场饱和度时,要以以下这些比例作为衡量的标准:总人口数/商店总数;商店的平均零售额;某类商店的平均零售额;零售额/人口数或家庭数;单位营业面积的零售额;零售额/零售业从业人员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