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拍卖流拍的原因
商标拍卖流拍严重,既有来自买家卖家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商标价值本身的原因,还有来自交易习惯及法律方面的原因。
1.拍卖底价虚高
目前商标交易市场定价混乱,漫天要价,往往是炒作大于交易本身,投机胜过理性。以 2005 年第一届商标拍卖专场会的几件商标为例为例,如一件名为“北奥”的注册商标,委托人自认与 2008北京奥运有关,竟开出了 2 亿零 80 万元的底价,当拍卖师报出起拍价时,现场发出了哄笑。名为“领跑”的汽车类商标,底价 4001 万 ,另外还有四件商标底价全在 1000 万元以上。前段时间“老鼠爱大米”在网上竞拍甚至标出 6000万元的拍卖底价。虽说创意无价,但如此高价岂不吓跑买家?
2.商标价值难评估
商标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商标价值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商标权本身的价值并不是评估作为标记、图形或组合的商标本身的价值。商标价值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受很多因素影响。商标的具体价值很难确定,这样就导致其定价较为混乱,发生流拍等现象不足为怪。
3.交易方式的特殊性
目前窗体底端商标交易主渠道仍是协议转让,人们大多习惯于面对面的谈判,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不改变,商标转让采用拍卖方式始终是个难题。由于拍卖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对于交易过程较长,磨合过程较为复杂且价位较为模糊的商标类无形资产运作难度较大。在我国,已有的商标拍卖成功案例几乎全是司法强制拍卖,这是因为司法强制拍卖重在过程,价格是其次,它体现了拍卖的“物以稀为贵”的对立面“价格优势”,即标的留有升值空间,成交一般也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