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依赖理论的提出
场所依赖理论是解释“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这个客观现象的有效理论工具。它从地理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对于何种地方或者地方的哪些方面更容易产生依赖。它从两个方面建构了一种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场所依靠( place dependence) ”和“场所认同( place identity) ”。“场所依靠”强调的是一种功能性依赖,体现了资源及其提供的设施的重要性。“场所认同”是指一种精神性依赖,指个体与客观环境的这样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依靠一个与该环境有关的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想法、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行为趋向和技巧综合形成的复合体而形成。现有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投入与解说服务质量的感知正相关,也与“场所依赖”正相关。因此, “场所依赖”与解说服务质量正相关。
地方理论(place theory)是从人们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在1974年首先观察到并提出“恋地情结(Topophilia)”概念,即“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Tuan, 1974)。接下来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地方感知(Relph, 1976)、地方依赖(Williams & Roggenbuck, 1989)等概念,这些概念一起组成了初步形成了“地方理论”。地方理论立足于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游憩地理学,在旅游学、休闲学、建筑学、景观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Fried于1963年在他研究中最早提及人地关系,波士顿“伦敦西区”的人们对于强迫再安置的不情愿心理反映出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情,人们也会对失去重要的地方而感到悲伤(Fried, 1963)。Gerson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但未给出明确的定义(Gerson, Stueve, & Fischer, 1977)。Shumaker在1977年明确的给出了地方依恋的定义,即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Shumaker & Taylor, 1983)。Williams在1989年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概念(Williams & Roggenbuck, 1989),并且在随后又提出了它的理论框架,是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 PI)”和“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 PD)”两个维度构成(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Sharpe从地方依恋的中断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论进行了扩展并提出了地方干扰(place interference)的概念(Sharpe & Ewert, 2000)。Hidalgo进一步限定了地方依恋的含义,将其定义为个人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依恋(attachment)”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提出的,它最初是指当幼儿感知到威胁或者不适的时候,向抚养者寻求亲近的生物性本能(Bowlby, 1960),后来代指所有个体与依恋对象的情感联结(Prior & Glaser, 2006)。Place在中文里常译为“地方”,也有被译为“场所”。地理学家将地方描述为对其用户有意义的有界空间(Relph, 1976; Tuan, 1974),但地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位置;而且它也是景观和环境的一种情感联系的产物(Cresswell, 2004; Relph, 1976; Trigg, 2012),这样的地方超越了空间位置,将人类与空间连接起来,成为“感觉价值的中心”(Tuan, 1974)。个人对特定的地方赋予了特殊意义,而使得个人与之产生正向情感联结并希望与该地方维持长久的紧密联结,这样便使得这个地方具有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产了地方依恋。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作为地方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与地方发展的联结(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 Low & Altman, 1992; 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Manzo, 2003; Giuliani, 2003; Pretty, Chipuer, & Bramston, 2003),它是由三个部分所组成:情感(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 (Low & Altman, 1992; Jorgensen & Stedman, 2001; Kyle, Mowen, & Tarrant, 2004),其中,情感因素是第一位的,它能够有效的解释“人与地之间特殊的依赖关系”(Gieryn, 2000)。地方依恋的特征基本包括:个人对于其居住的环境或其他地方的一种认知或感情上的联系或一种在情感上融入到地方的感觉;而在空间上则希望与情感依恋的地方保持较近的距离(Altman, Low, 1992; Hidalgo & Hernández,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