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依赖理论的构成维度
二维理论
Williams和Roggenbuck在1992年提出地方依恋是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地方认同”指一种精神性依赖,即个体与客观环境的一种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依靠一个与该环境有关的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想法、感觉、信仰、偏好、价值观、目的、行为趋向和技巧综合形成的复合体而形成(Proshansky, 1978),达到对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Proshansky, Fabian, & Kaminoff, 1983)。“地方依赖”指一种功能性依赖,体现了资源及其所提供的设施对想要开展的活动的重要性。黄向等人采用数学方法来理解地方依恋的结构,即从某个特定“地方”的角度去衡量“地方依恋”,事实上是一个连续轴,轴的一端为“地方依赖”,而另一端则是“地方认同”,如图1。
其数学公式为 PA=X⋅PD+(1−X)⋅PI 。其中PA为地方依恋,PD为地方依赖,PI为地方认同,X为方程变量。当X = 0时,即当地方依恋完全没有功能性依赖的因素,全为感情因素。当X = 1时,PA = PD,即当地方依恋完全为功能性依赖时,几乎没有感情因素。当0 < X < 1时,场所依赖既有功能性依赖因素,也有感情因素,只是在比例上存在差别(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 2006)。
三维结构理论
Scannell和Gifford在2010年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理论用以将地方依恋的众多零散定义进行整合,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包含了人、心理过程和地方三个维度。人(people)的维度是主体,指地方中有关的个人或者群体,即是个体或者群体赋予了地方意义,强调是谁对地方依恋以及依恋达到怎样的程度;心理过程(process)包含了地方依恋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过程,重点在依恋是怎样影响认知和行为;地方(place)维度是依恋的目标,强调依恋地方的特征,其中又分为物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用来说明人们依恋哪些地方及该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Scannell & Gifford, 2010a)。三维结构理论形成了对地方依恋较为完整的界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能将该领域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其具体维度如图2所示。
五维理论
Hammitt和Stewart之后又提出了地方依恋的金字塔图形,其形成的五个方面有人对地方的熟悉感(Place Familiarity)、归属感(Place Belongingness)、认同感(Place Identity)、依赖感(Place Dependence)到根深蒂固感(Place Rootedness),并以此设计了量表来测量五种不同的地方依恋感(Hammitt & Stewart,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