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0001]一种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属于陶瓷干燥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目前,大部分的陶瓷制品干燥都是依靠热风(多为电加热管或者天然气加热空气),形成对流或者辐射的方式,通过空气或其他物质对陶瓷制品进行干燥。由此,陶瓷制品表面水分以汽化或液态的形式向表面扩散,使得物料内部和表面之间极易产生水分梯度差,使得陶瓷制品的干燥时间受制于物料内部水分扩散和表面温度向内部迁移的速度,干燥效率低。[0003]为了提高干燥效率,延长热风的干燥时间,又由于陶瓷半成品一般在输送线上均为快速通过的特性,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增加干燥单元的结构形式,采用多个干燥箱体单元形成一条连续的干燥通道,这样就使得为了达到较好的干燥效果,需要最大程度的延长干燥生产线,不但占用较大的工作空间,而且,极其浪费能源。在输送线上相对无限增加干燥器,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成本。技术实现要素:[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循环加热、加热效率高、能耗低,降低成本的强循环快速干燥器。[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包括上箱体、下架体和防护底层,下架体和防护底层之间设置水平输送受热物体的输送皮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架体上设有加热管,加热管的上方设有热风循环系统,热风循环系统包括两段热风循环管道,分别通过两段热风循环管道联通上箱体内腔,且连接口设置在进出料方向的两侧,上箱体内设有保温层,两段热风循环管道分别有一段管体预埋在保温层内。[0006]本实用新型在上箱体内增设热空气循环系统,热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机和热风循环管道,经过再次加热的空气从受热物体的出口端即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的末端抽出,依次经过热风循环管道、循环风机和另一热风循环管道,再次从受热物体的进口端进入,进入的热空气一部分形成强力气幕,阻止外界冷空气吸入干燥器,一部分形成强力热气流与受热物体进行热对流及热传导,提高热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0007]循环风机抽出热空气管道一部分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循环风机进入热空气管道一部分也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提高热风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上箱体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0008]所述的下架体的外部设有电缆防护罩,防护罩确保操作安全。[0009]所述的下架体与输送皮带上表面之间留有输送间隙。[0010]所述的热风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机和热风循环管道,循环风机安装在上箱体的顶部,循环风机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连接两段热风循环管道。[0011]所述的两段热风循环管道为热风抽出管道和热风进入管道,热风抽出管道和热风进入管道下部在上箱体内两侧分别设有热风出口和热风入口,热风出口和热风入口均朝向上箱体内侧倾斜设置。[0012]所述的加热管为碳纤维加热管,碳纤维加热管的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在下架体入料端外侧的输送皮带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在输送皮带纵向一侧设有总控制柜,总控制柜通过线路连接上箱体、下架体、温度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0013]通过在下架体内安装碳纤维加热管,利用热红外加热原理,即利用受热物体吸收红外光的特性--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或转动,继而使物质分子运动的振幅加大,从而产生热,干燥受热物体,形成辐射干燥。[0014]所述的防护底层包括温度聚光板和保温棉。[0015]所述的上箱体两侧通过液压撑杆连接下架体。[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0017]本实用新型在上箱体内增设热空气循环系统,热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机和热风循环管道,经过再次加热的空气从受热物体的出口端即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的末端抽出,依次经过热风循环管道、循环风机和另一热风循环管道,再次从受热物体的进口端进入,进入的热空气一部分形成强力气幕,阻止外界冷空气吸入干燥器,一部分形成强力热气流与受热物体进行热对流及热传导,提高热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0018]循环风机抽出热空气管道一部分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循环风机进入热空气管道一部分也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提高热风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上箱体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0019]由于陶瓷半成品一般在输送线上均为快速通过的特性,在本实用新型内通过时间约2-4秒。因而,在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内采用混合供热方式交替连续进行,可取得可靠的效果,不会在输送线上相对无限增加本“干燥器”,增加不必要的能源成本。附图说明[0020]图1为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安装关系示意图。[0021]图2为上箱体与下架体连接关系示意图。[0022]图3为图2的后视图示意图。[0023]图4为图2的侧视图示意图。[0024]其中,1、循环风机 2、热风抽出管道 3、热风进入管道 4、温度传感器 5、光电传感器 6、受热物体 7、总控制柜 8、输送皮带机 9、碳纤维加热管 10、防护底层 11、上箱体 12、下架体 13、重型铰链 14、把手 15、机械撑杆 16、液压撑杆 17、陶瓷纤维纸 18、安全锁扣 19、热风入口 20、热风出口 21、保温层 22、防护罩。具体实施方式[0025]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0026]参照附图1~4:一种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包括上箱体11、下架体12和防护底层10,下架体12和防护底层10之间设置水平输送受热物体6的输送皮带,所述下架体12上设有加热管,加热管的上方设有热风循环系统,热风循环系统包括两段热风循环管道,分别通过两段热风循环管道联通上箱体11内腔,且连接口设置在进出料方向的两侧,上箱体11内设有保温层21,两段热风循环管道分别有一段管体预埋在保温层21内。[0027]下架体12的外部一侧设有防护罩22,下架体12与输送皮带上表面之间留有输送间隙。热风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机1和热风循环管道,循环风机1安装在上箱体11的顶部,循环风机1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连接两段热风循环管道。[0028]两段热风循环管道为热风抽出管道2和热风进入管道3,热风抽出管道2和热风进入管道3下部在上箱体11内两侧分别设有热风出口20和热风入口19,热风出口20和热风入口19均朝向上箱体11内侧倾斜设置。[0029]加热管为碳纤维加热管9,碳纤维加热管9的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4,在下架体12入料端外侧的输送皮带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5,在输送皮带纵向一侧设有总控制柜7,总控制柜7通过线路连接上箱体11、下架体12、温度传感器4和光电传感器5。防护底层10包括温度聚光板和保温棉。上箱体11两侧通过液压撑杆16连接下架体12。[0030]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可分为三种工作形式:[0031]1、安装在喷墨前---水分排除先中间后周边,由于温度一年四季的差异、由于输送线长度的限制等,安装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可以有效均匀干燥来自底釉和面釉的水分,干燥效果完全一致,有效避免色差现象。[0032]2、安装在喷墨后---安装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可以有效固化喷墨线条,保障线条清晰度和一致性。[0033]3、安装在保护釉钟罩前---安装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可以有效升高砖面温度,保障保护釉水均匀快速吸收。[0034]利用本实用新型主要实现以下效果:[0035]1、辐射干燥:通过在下架体12内安装碳纤维加热管9,利用热红外加热原理,即利用受热物体吸收红外光的特性--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或转动,继而使物质分子运动的振幅加大,从而产生热,干燥受热物体。[0036]2、对流干燥:通过在上箱体11内安装有热循环系统,在受热物体进入端打入热空气,与受热物体直接接触,利用热空气和受热物体的温差达到热传导以及热对流的特性来干燥受热物体。[0037]热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机1和热风循环管道,经过再次加热的空气从受热物体6的出口端即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的末端抽出,依次经过热风抽出管道2、循环风机1和热风进入管道3再次从受热物体6的进口端,即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的前端进入,进入的热空气一部分形成强力气幕,阻止外界冷空气吸入干燥器,一部分形成强力热气流与受热物体进行热对流及热传导,提高热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强循环快速干燥器”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循环风机1抽出热空气管道一部分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循环风机1进入热空气管道一部分也预埋在保温层内形成余热,再次加热空气,提高热风效率。热空气循环系统在本实用新型的上箱体结构内,形成热空气流动循环。[0038]在工作时,还可利用传感器和总控制柜的配合,形成省电模式,具体如下:[0039]利用光电传感器5检测,但有受热物体6不间断通过时,经过温度传感器4通过总控制柜7组成正常工作干燥温度 (触摸文本器可设定),持续工作。[0040]利用光电传感器5检测,但有受热物体6较长时间不通过时,经过温度传感器4通过总控制柜7组成正常保温干燥温度-1 (触摸文本器可设定),达到保护输送带、配件及节电模式。即无受热物体6时智能保温-1功能温度及时间可调,来受热物体6后快速升温。[0041]利用输送线、联锁线接入总控制柜7,但输送线偶尔或较长时间不工作停止输送时,经过温度传感器4通过总控制柜7组成临时保温干燥温度-2 (触摸文本器可设定),达到保护输送带、配件及节电模式。即智能联停功能,来受热物体6后快速升温。[0042]安装在脚架及输送皮带机8上方,且总控制柜7位于强循环快速干燥器正面即人工操作面,方便调节。在下架体12内安装有碳纤维加热管、温度传感器、保温棉,在下架体12外安装有星型电线接法铜板及防护罩等。在防护底层10安装有温度聚光板、保温棉等。[0043]在各层间背面采用重型铰链13带插销链接,在各层间正面安装有重型把手14及机械撑杆15,同时为方面操作及检修,在上箱体11与下架体12两端安装有液压撑杆16,同时为加强密封性,在上箱体11与下架体12之间黏贴有陶瓷纤维纸17。[00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