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独寻醉
独寻醉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1 浏览

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鼓风式燃气灶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鼓风式预混燃烧系统燃气与空气的预混比例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燃气热负荷根据使用需求变化燃气调节阀门的同时,通过链条、齿轮、传动轴、连杆等机械装置同时带动空气管道的调节阀门变化,来调节空气鼓风风量的大小以适应燃气燃烧的合理空气需求量。

也就是说,空气的供给量和燃气的供给量是由两个不同的阀门进行控制的,通过一系列结构,将两者进行一定关系的连接,使得调整其中一个阀门时,另一个阀门跟着一同调整。但是,由于受燃气与空气压力的不同、阀门大小及形状的不同等因素,其线性变化高度不吻合,使得燃气与空气的很难达到全程合理配比,浪费能源且易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影响环境。同时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稳定性差。

第二种是通过电动比例控制阀来控制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比例,具体工作原理是,燃气热负荷应使用需求的变化,是先通过可变速鼓风机来调节风速与风量变化,再在风机空气进口端通过不同转速的负压的变化控制吸入相应量的燃气进行预混合。

第二种若要实现燃气与空气的全程合理配比也会受燃气与鼓风空气压力的不同,系统管道结构等因素制约,实现起来也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及系统的复杂程度,且普适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简化了结构,又实现了燃气与空气的自适应配比,能够达到较佳的燃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其包括预混室、第一空气导管、第二空气导管、燃气导管和燃烧室;

所述第一空气导管和所述燃气导管均与所述预混室连通;

所述预混室上设置有多个预混气出口,用于将预混后的气体排向所述燃烧室;

所述第二空气导管与所述燃烧室的靠近所述预混室的一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燃气导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导管内,所述燃气导管的出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空气导管的出口的轴线同轴或平行。

优选的,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还包括空气进风管,所述第一空气导管远离所述预混室的一端、所述第二空气导管远离所述燃烧室的一端,均与所述空气进风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空气进风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空气导管的轴线垂直。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包括第一混合室和第二混合室;

所述第一空气导管和所述燃气导管均与所述第一混合室连通,所述第一混合室与所述第二混合室连通,所述预混气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室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合室的内腔的形状为圆锥台,所述预混气出口设置在所述圆锥台的面积较大的一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混合室的面积较小的一端的端面为开口设置,且所述第二混合室通过开口端与所述第一混合室连通。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还包括前置混合室,所述第一空气导管和所述燃气导管均与所述前置混合室连通,所述前置混合室与所述第一混合室连通。

优选的,所述燃烧室包括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

所述第一燃烧室通过所述预混气出口与所述预混室连通,所述第二燃烧室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且所述第二燃烧室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室远离所述预混室的一端;

所述第二空气导管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

优选的,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还包括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呈环形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室外侧。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为圆柱状,所述第一空气导管的内管壁与所述预混室的内侧壁相切。

优选的,所述预混室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空气导管的轴线垂直;

和/或,

所述第二空气导管的内管壁与所述空气室的内侧壁相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先通过第一空气导管和燃气导管将空气和燃气在预混室内进行混合后,通过预混气出口进入燃烧室进行燃烧,当通过控制阀改变燃气导管中燃气的通过量时,燃烧室内由于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随之改变,对空气室内的空气通过空气出口进入第一燃烧室内时的抑制作用会相应变化,使得通过空气室的空气出口进入第一燃烧室内时的空气量相应变化,实现匹配相应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进而能够使燃气充分燃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在需要变化热负荷时,只需对燃气进给量进行调整即可,操作简单,普适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

1:空气进风管;2:第一空气导管;3:燃气导管;4:第二空气导管;5:空气室;6:第一混合室;7:封板;8:预混气出口;9:燃气;10:空气;11:混合气体;12:第二混合室;13:预混气侧出口;14:第一燃烧室;15:第二燃烧室;16:长明火燃烧器;17:空气出口;18:长明火燃烧室;19:空气进口;20:前置混合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其包括预混室、第一空气导管2、第二空气导管4、燃气导管3和燃烧室;第一空气导管2和燃气导管3均与预混室连通;预混室上设置有多个预混气出口8,用于将预混后的气体排向燃烧室;第二空气导管4与燃烧室靠近预混室的一端连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只有燃气导管3的前段燃气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对燃烧时的火焰进行控制,即对燃烧热负荷进行控制,且能得到设计热负荷使用变化全程都较为理想的燃气与空气合理配比,使得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从关闭开始,开启燃气导管3的前段燃气管路上的控制阀至最小火燃烧状态,即设计的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时的状态,此时火焰在第一燃烧室14燃烧,各部位在正反向力的作用下实现平衡,接下来通过控制阀加大开启度进而加大燃气通过量,过程中通过各种作用机理实时动态的实现新的再平衡,直至最大。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预混气出口8设置在封板7上,封板7用于对预混室进行封盖。

优选的,燃气导管3设置在第一空气导管2内,燃气导管3的出口的轴线与第一空气导管2的出口的轴线同轴或平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燃气导管3和第一空气导管2同轴设置,燃气导管3的出口在燃气导管3的轴向端部,第一空气导管2的出口在第一空气导管2的轴向端部。

具体的使用原理为:第一空气导管2内出来的空气与燃气导管3内出来的燃气先在预混室内进行混合,再通过预混气出口8和预混气侧出口13排出后,与长明火燃烧器16产生的长明火接触,当混合气排出量达到最小设计使用热负荷时,被长明火点燃,此时的燃气量与空气量在设计压力、阻力及口径等条件作用下实现相对合理的配比并达到动态平衡以使火焰燃烧能够充分、稳定,被点燃的火焰在第一燃烧室内足够充分、稳定的燃烧会产生一定的足够充分的火焰膨胀压力,此膨胀压力通过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对空气室5内的空气向第一燃烧室14的进入,以及通过预混气出口8对第二混合室内的混合燃气向第一燃烧室14的进入,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通过控制阀逐渐增加燃气导管3的燃气通过量后,相应比例的鼓风空气量的增加则通过以下四种作用机理共同作用而获得实现:

(一)如图1所示,由于燃气导管3与第一空气导管2是同轴设置,且燃气导管3设置在第一空气导管2内,燃气导管3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一空气导管2内的气流方向同向,燃气导管3的燃气出口端设置在前置预混室20位置处,即更接近预混室的一端,由空气进口19进入到第一空气导管2的气流,先经过一段距离的第一空气导管2后,经第一空气导管2的导向,在到达燃气导管3的出口端的位置时,实现与燃气气流同轴同方向的目的,那么具有一定压力的燃气与具有一定压力的鼓风空气就形成了互为引射的作用关系,并在各自压力、阻力及口径条件下形成动态平衡,燃气出口端同口径下通过的燃气量的增加必然是燃气气流流速的增加结果,由于互为引射作用,燃气气流流速的增加必然打破原有平衡,使得燃气对空气的引射作用相对增强,进而使更多的空气得以进入,实现增加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

(二)在最小设计使用热负荷状态下,在第一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会产生一定的火焰膨胀压力,此膨胀压力通过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对第空气室5内的空气,向第一燃烧室14进入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形成动态平衡,当然气量逐渐增加时,如果空气没能相应的增加到合理比例量,那么此时在第一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就会因缺氧而造成不充分燃烧,由于缺氧造成的不充分燃烧会使得火焰的燃烧膨胀压力相应降低,通俗的说法为火软,进而对空气室5内的空气通过空气出口17进入第一燃烧室14内时的抑制作用会相应降低,使得通过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进入第一燃烧室14内时的空气量相应增加,实现增加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

(三)在最小设计使用热负荷状态下,在第一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会产生一定的火焰膨胀压力,此膨胀压力通过预混气出口8对第二混合室的混合燃气的进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形成动态平衡,当然气量逐渐增加时,如果空气没能相应的增加到合理比例量,那么此时在第一燃烧室内燃烧的火焰就会因缺氧而造成的不充分燃烧,由于缺氧造成的不充分燃烧会使得火焰的燃烧膨胀压力相应降低,通俗的说法为火软,进而对预混气出口8的混合燃气进入的抑制作用会相应降低,原有平衡被破坏,进而通过预混燃烧室内的气体传导对燃气导管3上的燃气出口端及第一空气导管2上的空气进口端的动态平衡抑制作用也会相应降低,再进而通过气体传导,分别对燃气和空气气源端的动态平衡抑制作用也会相应降低,此抑制作用的降低在新的平衡建立之前,会动态的使得经燃气导管3的出口端进入预混室的燃气量进一步增加,同时亦会动态的使得经第一空气导管2进入预混室的空气量进一步增加,由于从安全角度出发,在鼓风式燃气灶具的燃气与空气供给系统中燃气的气源压力往往都要高于鼓风空气的气源压力,以避免空气倒灌进入燃气管道所造成的回火爆炸风险,因此,由于燃气压力高于鼓风空气的压力,所以空气的进入对于同等反向抑制作用的变化敏感度要高于燃气的进入对于同等反向抑制作用的变化敏感度,使得除阀门变化造成的燃气量增加部分外,因反向抑制作用降低而增加的燃气和空气进入量,空气增加的进入量在燃气与空气合理燃烧配比基础上会更多一些,例:天然气与空气燃烧的合理比例为1:10,因抑制作用降低分别增加的进入量比例可能会是1:13,多进入的这些空气会参与弥补一些因调节阀门而增加的燃气量的所需相应合理比例的空气量。因此实现增加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

(四)当通过控制阀逐渐增加燃气导管3内的燃气通过量后,原本以最小设计使用热负荷状态在第一燃烧室内充分稳定燃烧的火焰,由于燃气量的增加,火焰的主燃烧区会逐渐地上升向第二燃烧室方向过渡,由于主火位置的逐渐上升,使得燃烧室内的区域压力位置改变,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所受到的反向抑制压力会随之减小,造成经空气出口17进入第一燃烧室14的空气量增加,实现增加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还包括空气进风管1,第一空气导管2远离预混室的一端、第二空气导管4远离燃烧室的一端,均与空气进风管1连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空气进风管1的轴线与第一空气导管2的轴线垂直。

第一空气导管2的空气进口19设置在第一空气导管2的侧壁上,且空气进口19的轴线,与空气进风管1的轴线同轴,使得空气经过空气进风管1后,迎面正对空气进口19进入第一空气导管2内。

优选的,预混室包括第一混合室6和第二混合室12;第一空气导管2和燃气导管3同轴设置,且均与第一混合室6连通,第一混合室6与第二混合室12连通,预混气出口8与第二混合室12连通。

通过两次预混,使得燃气9与空气10的混合更加的充分。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混合室6在第二混合室12的外侧,和/或,第一混合室6在第二混合室12的下侧,在燃气9与空气10通过第一混合室6的混合后,混合气体11进入第二混合室12再次混合,使得经过两次混合后,燃气9与空气10的混合更加均匀,保证了燃气9能够进行充分燃烧。

优选的,第二混合室12的外形为圆锥台形状,预混气出口8设置在圆锥台的面积较大的一端的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混合室12设置为圆锥台形状,且第二混合室12整体设置在第一混合室6内,第二混合室12的小端面在下,大端面在上,第二混合室12与第一混合室6的连通位置在小端面上。此时,第一混合室6内的混合气体11先经过第二混合室12的下端,再进入第二混合室12内,经过一次的空间压缩和膨胀、一次气体流动方向的改变及一次气体流动折返路径的延长,使得气体得到进一步混合,且改变方向后的混合气体能更均匀的经预混气出口8流出。

具体的,第二混合室12与第一燃烧室14之间通过封板7进行分开,预混气出口8在封板7上,将第二混合室12与第一燃烧室14连通。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对空气与燃气的混合,一是路程混合,二是气流方向改变混合,三是得到想得到的均匀向上的气流以使得各出气孔能出气均匀,四是空间压缩膨胀混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混合室12的外形可以是设置为圆锥台的形状,其也可以是设置为其他的形状,如还可以是设置为圆柱体、方柱体等形状,其只要能够实现对混合气体11在路程及方向上进行二次混合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混合室6上端的内侧设置有与燃烧室直接连通的预混气侧出口13,其作用是利用第一混合室6内流动的相对低温的预混气气流使得第一燃烧室14的整体内壁都能得到有效的散热,因为第一燃烧室14的本身也是燃烧器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良好的散热有利于使用寿命的长久,而第二燃烧室15与燃烧器整体结构相对独立,可作为易于更换的消耗件,并不影响燃烧器整体的使用寿命。预混气侧出口13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使得燃烧的火形更加的集中成束,也能够相应避免高位火焰对第一燃烧室14及第二燃烧室15的内壁的侵蚀,同时相对集中的火焰也为满足商用鼓风式燃气灶具的应有特性。

优选的,预混室还包括前置混合室20,第一空气导管2和燃气导管3均与前置混合室20连通,前置混合室20与第一混合室6连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燃气导管3设置在第一空气导管2内,燃气导管3的端部完全被第一空气导管2包含,且在第一空气导管2的出口端的内部形成前置混合室20,使得燃气导管3内输出的燃气,先一步与第一空气导管2内的空气混合,再进入第一混合室6内,进行更充分的混合。

优选的,燃烧室包括第一燃烧室14和第二燃烧室15;第一燃烧室14通过预混气出口8及预混气侧出口13与预混室连通,第二燃烧室15与第一燃烧室14连通,且第二燃烧室15设置在第一燃烧室14远离预混室的一端;第二空气导管4通过空气室5与第一燃烧室14连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燃烧室15在第一燃烧室14的上方,第二空气导管4通过空气室5与第一燃烧室14的侧壁连接,长明火燃烧器16的长明火燃烧室18的开口端在第一燃烧室14内。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燃烧室15为圆锥台结构的筒状,其面积较大的一端与第一燃烧室14连接,面积较小的一端在上方。这样的设置,既能够保证火焰的稳定性,又能够保证火焰温度的集中,提高燃烧器的使用性能及效率。

优选的,预混室为圆柱状,第一空气导管2的内管壁与预混室的内侧壁相切。

第一空气导管2的内管壁与预混室的内侧壁相切,使得夹带着燃气9的空气10通过第一空气导管2螺旋进入预混室内,相当于增加了夹带着燃气9的空气10在预混室内的行程。

同理,在本实施例中,燃气导管3的内管壁与预混室的内侧壁也是相切设置,使得燃气9在进入到预混室内时,能够增加燃气9在预混室内的行程。

燃气9和空气10在预混室内的行程的增加,能够使得燃气9与空气10进行充分的混合,进而使得燃烧更加的充分,保证了燃烧效率。

优选的,预混室的轴线与第一空气导管2的轴线垂直。

需要指出的是,预混室的轴线与第一空气导管2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也可以是不垂直,其只要能够实现增加空气10在预混室内的行程,进而保证燃气9与空气10的均匀混合即可。

优选的,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还包括空气室5,空气室5环形设置在燃烧室外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空气导管4的内管壁与空气室5的内侧壁相切。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式预混燃烧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如下:

带有一定气源压力的燃气9进入燃气导管3,经燃气导管3进入预混室,鼓风机输送来的空气10通过空气进风管1,一部分通过空气进口19进入第一空气导管2,经第一空气导管2进入预混室,一部分通过第二空气导管4直接进入到空气室5。燃气导管3、第一空气导管2和燃气导管3均与圆形的预混室呈切线布置,以利于进入到圆形预混室的燃气9与空气10能充分有效的混合。第二空气导管4与圆形的二次空气室5呈切线布置,以利于进入到空气室5内的空气10在接近圆周形分布的空气出口17处的压力均等。燃气导管3同轴置于第一空气导管2内,燃气导管3的出口端置于第一空气导管2的接近预混室的方向一侧且未进入预混室的位置上,即前置预混室20位置处,使得经燃气导管3出来的燃气9在第一空气导管2内能顺向与空气10接触混合后,共同进入预混室,第一空气导管2的空气进口19置于与空气进风管1轴向同心正对的位置,即第一空气导管2的轴线与空气进风管1的轴线垂直设置,以利于进入第一空气导管2的空气量的稳定。

商用灶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会根据不同需求随时变化热负荷的大小即火力调节,因此商用灶具的燃烧器在设计时就要有个最大热负荷及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如最大热负荷为35千瓦,最小的稳定燃烧热负荷为8千瓦等目的限值。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的燃气热负荷依然可以按传统方式以前端的限流喷嘴来控制限定最大热负荷,以球阀、旋塞阀等控制阀对燃气量进行控制,来实现热负荷的变化调节及关停,与热负荷上下限区间内不同热负荷变化所对应的合理量的空气10的匹配,则是靠自适应方式来实现。

具体过程是,首先参照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的目的值,结合试验,设定第一空气导管2上的空气进入口的开口的通过截面积的大小,使其能保障系统空气10的配量与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状态相适应,进入第一空气导管2的一定量的空气10在第一空气导管2内与燃气导管3出口端出来的燃气9顺向接触,共同以切线方向进入圆形预混室,在预混室内沿内壁旋转预混合,然后经由锥形的第二预混室的下端进入到第二预混室内进一步充分预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经由预混气出口8及预混气侧出口进入到第一燃烧室14遇到长明火燃烧器16的长明火火源后,开始在一次燃烧室内燃烧。如果此时控制阀的开启位置处于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的开度位置,那么火焰将以设计最小热负荷在第一燃烧室14内稳定燃烧且燃烧足够充分,此时燃气量由控制阀控制,空气量则由设定好合理通过量的第一空气导管2上的空气进入口开口来控制。

由于此时的燃烧火焰主要集中在第一燃烧室14位置且燃烧足够充分,那么在这个充分燃烧的火焰周边会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燃烧膨胀压力,这个区域性燃烧膨胀压力主要集中在第一燃烧室14位置,这个压力会通过预混气出口8及预混气侧出口13对预混室内的混合气体11的溢出形成反向抑制作用,这个作用会一直反向传递到燃气导管3及第一空气导管2,由于燃气9的供给压力要远远高于鼓风机的空气10供给压力,所以这个抑制作用的对象主要体现在由第一空气导管2进入的空气10上。另外,这个燃烧火焰的膨胀压力亦会对第二空气导管4的出口处,具体的为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处溢出的空气10有一个相对很大的反向抑制作用。即此时的燃气9与空气10合理配比下的充分燃烧是基于燃烧膨胀压力、燃气压力、混合气体11压力、二次空气压力之上的动态平衡状态。

在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状态下,随着控制阀开启度的逐步加大,先前的动态平衡逐渐被破坏,那么理论上必然导致燃气量加大而空气量相对不足,空气量的不足会导致不充分燃烧,但同时这个不充分燃烧亦会导致区域性燃烧膨胀压力的急剧下降,这个压力的下降又会相应使得先前主要作用于第一空气导管2及第二空气导管的出口处的反向抑制作用急剧下降,这样又会相应导致经第一空气导管2的出口处,以及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溢出的鼓风压力下的空气量的加大,空气量的加大又会消除由于燃气量加大空气量不足造成的不充分燃烧,同时随着热负荷的加大,燃烧火焰对燃烧膨胀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样必然导致燃烧火焰在一次燃烧室内的位置也随之向着第二燃烧室15的方向逐渐上移,同时区域性燃烧膨胀压力中心也随之逐渐上移而远离预混气出口8、预混气侧出口13、空气室5的空气出口17等处,此时由不充分燃烧,区域性膨胀压力降低所导致的空气量加大转变为区域性燃烧膨胀压力中心的上移远离,使得对空气10的反向抑制作用能够持续稳定,避免喘振的发生,实现实时动态的再平衡。随着燃气9的热负荷的持续加大,作用机理亦然,直至达到设计最大热负荷,反向调节燃气9的热负荷直至设计最小稳定燃烧热负荷,作用机理反向亦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先通过第一空气导管和燃气导管将空气和燃气在预混室内进行混合后,通过预混气出口进入燃烧室进行燃烧,当通过控制阀改变燃气导管中燃气的通过量时,燃烧室内由于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随之改变,对空气室内的空气通过空气出口进入第一燃烧室内时的抑制作用会相应变化,使得通过空气室的空气出口进入第一燃烧室内时的空气量相应变化,实现匹配相应空气量并参与燃烧的目的,进而在各相关新的变化条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进而能够使燃气充分燃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在需要变化热负荷时,只需对燃气进给量进行调整即可,操作简单,普适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发布于 2023-01-07 00:0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独寻醉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