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色母粒搅拌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背景技术:[0002]色母粒在混合时需要搅拌装置加速多种色母粒的混合,但是现有的搅拌设备大同小异,无法对色母粒的混合有较大地提升,并且现有搅拌设备在工作时为了降低搅拌杆转动时的阻力,均不会与物料箱有直接接触,这就导致了搅拌设备在工作时会存在死角,且无法对死角内部的物料进行搅拌,以色母粒的混合来说,是非常影响色母粒搅拌的质量的,所以急需一种能够提升搅拌效率,并且不会存在搅拌死角的色母粒搅拌设备。技术实现要素:[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设备搅拌效率较低,并且存在搅拌死角,影响搅拌效果的问题。[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圆筒型结构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内部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内壁设置有斜板,所述腔体的中心轴处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固定有搅板,所述转杆的两端通过固定架固定。[0005]优选的,所述转筒一端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结构的齿条,所述转筒通过齿条与转动电机连接,所述转杆的一端通过皮带轮与搅拌电机连接。[0006]优选的,所述斜板长轴所在方向偏离转筒中心轴所在方向15-30°,且斜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斜板在转筒的内壁呈环形等距设置。[0007]优选的,所述搅板远离转杆的一侧与斜板远离转筒一侧的距离在2-3cm之间。[0008]优选的,所述转筒远离齿条的一端密封,所述腔体底侧内壁固定有多个辊轮,所述辊轮远离腔体的一侧与转筒的外壁贴合。[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0]1.本实用新型,转筒与转杆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待混合的色母粒位于转筒的内部,能够使色母粒的搅拌更加充分,并且不会存在搅拌死角,转筒转动时能够通过斜板将色母粒向上搬运,之后再由色母粒自身做自由落体,然后再由搅板对色母粒进行再一次地翻转,能够增大色母粒被搅拌的面积,提搅拌的效果,提高搅拌的效率。[00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辊轮能够将转筒于腔体的内部腾空,还能够降低转筒与腔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动力装置的机械斜率更高,同时也避免了转筒与腔体之间相互摩擦,造成转筒温度升高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箱体正视图;[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箱体平剖结构图。[0014]图中:1、箱体;2、腔体;21、辊轮;3、转筒;31、齿条;4、斜板;5、转杆;51、皮带轮;6、搅板;7、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0015]为了能够提升搅拌的效率,减少搅拌的死角,提升搅拌效果,特提出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6]实施例1[0017]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色母粒搅拌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圆筒型结构的腔体2,腔体2的内部安装有转筒3,转筒3的内壁设置有斜板4,腔体2的中心轴处安装有转杆5,转杆5的外壁固定有搅板6,转杆5的两端通过固定架7固定。[0018]转筒3一端的外壁设置有环形结构的齿条31,转筒3通过齿条31与转动电机连接,转杆5的一端通过皮带轮51与搅拌电机连接。[0019]斜板4长轴所在方向偏离转筒3中心轴所在方向15-30°,且斜板4设置有多个,多个斜板4在转筒3的内壁呈环形等距设置。[0020]搅板6远离转杆5的一侧与斜板4远离转筒3一侧的距离在2-3cm之间。[0021]转筒3远离齿条31的一端密封,腔体2底侧内壁固定有多个辊轮21,辊轮21远离腔体2的一侧与转筒3的外壁贴合。[0022]本实施例中,将箱体1置于水平面上,然后将待混合的色母粒从转筒3的开口端置入转筒3的内部,然后分别闭合转动电机和搅拌电机的电源,转筒3沿逆时针方向在腔体2的内部转动,转杆5带动搅板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转筒3转动时,斜板4与转筒3内壁之间的空间会装载色母粒并跟随转筒3的转动向上搬运,随着色母粒跟随斜板4的升高以及斜板4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改变,色母粒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脱离斜板4和转筒3内壁在转筒3的内部下落,转杆5转动时,搅板6对色母粒实施翻转,当从斜板4上落下的色母粒与搅板6接触时,便会被进一步地翻转,使得色母粒的混合更加高效。[0023]通过以上各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显著降低传统搅板6设备所存在的搅拌死角,可以进一步地增加色母粒被翻动的面积,提升色母粒搅拌的效率。[0024]实施例2[0025]请参阅图1-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转筒3远离齿条31的一端密封,腔体2底侧内壁固定有多个辊轮21,辊轮21远离腔体2的一侧与转筒3的外壁贴合,通过辊轮21能够将转筒3于腔体2的内部腾空,还能够降低转筒3与腔体2之间的摩擦力,使动力装置的机械效率更高,同时也避免了转筒3与腔体2之间相互摩擦,造成转筒3温度升高的情况发生。[00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