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领导的艺术
1.隐性领导重在“共同”。隐性领导如其他领导方式一样,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愿景、明确的价值观、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本世纪的前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既能激励广大党政干部,也能激励广大群众。隐性领导有一个“共同愿景”,它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有的、共同的愿景,是组织成员自愿追求的前景。
2.隐性领导重在“认同”。隐性领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认同。因为领导者认同被领导者,所以被领导者也就会更加认同自己的领导者,认同组织文化,认同组织的“共同愿景”。有了认同,被领导者的行为就容易与领导者一致起来;有了认同,被领导者的行为就会自觉起来,从而使领导活动“自动”地开展起来。
3.隐性领导重在柔性,重在“艺术”。隐性领导总是柔性化、艺术化地、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作用,巧妙地施加领导者的影响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上,体现在合适的“匹配”上。传统的领导依靠行政命令,它是外显的、直露的,甚至简单粗暴,根本谈不上什么领导艺术,也不需要任何领导艺术。广义地说,隐性领导就是艺术化的领导。
4.隐性领导重在制度,重在“情境”。隐性领导重在领导情境的设计和改变上,重在间接地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识别情境、设计情境、改变情境,然后借助情境去影响被领导者。
在理想的领导情境中,被领导者感觉不到领导者的存在,感觉不到领导作用的发挥,他完全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习惯行动,而事实上他早已接受了领导者的领导。领导者自己既是领导情境的设计者,又是领导情境中的一个角色——处理好这种双重角色的关系将有助于隐性领导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