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认知
本文已获得伟大航路咨询公众号(ID:wdhlzx)官方授权发表
谁也无法100%准确地认知自己
你是否知道澳大利亚首都是哪里?你是否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盛产石油?你是否知道为什么现在工作那么难找?你是否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现在社会经济不好,但是否知道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你是否知道知名品牌企业做大究竟走对了哪一步?
如果你不是100%准确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别担心,以上这些问题,即使是雷军、任正非、张一鸣、俞敏洪、邓超、李亚鹏、张艺兴、张瀚、杨幂、肖战、刘昊然、王宝强、陈思诚、徐峥、范冰冰、吴京等,不论是纯粹的企业家,抑或是演员、明星、导演,他们都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100%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非常难回答100%清楚正确的事情。
我认为,决定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发展,源自认知,究竟什么是认知?我认为认知是由先天与后天两部分“养成”,先天是与生俱来的心理与思考方式,后天是你所经历看到的事物引起的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同样一本书、一篇文章,每个人看完后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侧重点,如最近的新书《马斯克传》,有些人可能更有感于马斯克的童年,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喜欢研究其思考逻辑;所以,并不是所有读过很多书的人都会有“big move”,是否会有“大进步”,取决于自身认知,取决于你理解的侧重点。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认知范围,甚至是聪明的人。明星、企业家是否认知就更强,知道更多事情?不一定,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要知道自己的认知?
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登山者想要登上珠穆朗玛峰顶,最好能先正确地认知自己。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登山的优劣势,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克服所有将要面对的困难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应对身心俱疲的意志力。
他们必须清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敏捷度,可以穿戴着全套的登山装备,攀爬昆布冰瀑(Kumba icefall)冰块巨大沟壑架起的30多米长的摇晃铝梯;他们必须清楚自己是否有良好的体魄和耐力,可以走到海拔7900多米的四号营地,进入连救援直升机也无法抵达的“死亡地带”。
他们还必须清楚自己是否有毅力在缺少睡眠和食物的条件下很早起来,在氧气浓度不到海平面氧气浓度三分之一的恶劣环境中,顶着温度低至零下65摄氏度的强烈飓风,冲刺登顶前最后的900多米垂直距离;
他们还必须清楚自己是否掌握了专门技能,可以攀登距离峰顶仅60多米处几乎垂直的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他们必须清楚自己能否严格遵照计划,无论多么接近峰顶,均能在下午3点左右掉头,在整座山峰被黑暗、阴影和寒冷笼罩前回到营地。
登山需要面对的是精神与身体两大考验,与创业是一样的,不论是创业做小企业,还是已经成为百亿、千亿规模大企业,他们都是在创业,都是在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别以为从美的、华为、宝洁出来的人就一定能够再次创业成功,不论是谁,
在创业的时候都会面临精神与身体两大考验,成功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认知只是其中一个,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必须非常了解自己是否已经在精神与身体层面为创业做足够的准备。
准确的自我洞察非常重要,在远古希腊时期,神庙的建筑物上刻着两句浅显易懂的忠告:第一句是“凡事勿过度”,第二句是“认识你自己”。我们重点讨论第二点。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以便合理地选择职业或事业;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并提升自己,即使无法改正,也可以及时避免;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品性,知道自己在面对何种诱惑时可能会缺乏意志力,以至于可能会犯下错误。
乍看之下,正确地认识自己似乎是轻而易举之事,因为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有关自我成败、习惯及短板的信息。通常情况下,有些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有些人却不能,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平庸,但有些人似乎一直无法意识到这点。
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主角,虽然我们从出生就与自己时刻相处,身旁似乎有台摄像机,一直在注视着自己,但其实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去认识“真实的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看“回放”,以至于会得出经不起推敲完全错误的自我评价。
我最近研究才发现,有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无奈的真实事实是: 所有人其实都无法做到“完整的自我洞察”,不论是科学家、企业家、明星或是普通人。
或许有些人可能对自己之外洞察很准,并认为对自己洞察也很准,能准确找到自己能力并加以运用,并获得成功;这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可能只是洞察到所有能力中一个能力,并不代表全部,即使这一个能力已经让其获得财富自由,或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
我们永远无法保证,自己看到的就是100%正确的洞察,我也无法保证说的100%就是正确的,作为读者也无法100%证据推翻任何理论,科学家也无法100%保证研究结果是正确的;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相对状态下可能是正确的。
例如,你正好需要,我正好有能力解决。就像创业,要先洞察客户需求,然后我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成功。但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甚至有些人连洞察的认知也没有,因为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自我洞察是我们皆向往的目的地,那么可以说路上充满了障碍和误区,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我皆未能到达终点。尽管准确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有很大好处,尽管有些人有足够的动力去了解它,但它却像神秘的宝藏一样令人遥不可及。
另一个事实是,即使是在生活中表现聪明的人,同样也并不自知,之所以会低估自己,是因为面临着与能力不足者不同的难题。表现优秀者可以非常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某项测试中的表现水平,但无法正确评价其他人;表现优秀者自己表现出色,会认为其他表现与其一样出色;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卓尔不群,其实他们是受到了错误共识效应的影响,该效应主要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我应对办法及经验的普遍性(Marks & Miller, 1987; Ross, Greene, & House, 1977)。简单来说就是,能力强的人会认为其他人与自己一样强,因此会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举例,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能力并不强,当我工资每月从5千元涨到1万元时,走在大街上,我觉得人人都赚1万元,等我工资涨到2万元时,我又觉得大街上人人都是赚2万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我知道公司内部有的同事可能并没有与我工资一样,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至少有部分人与我一样;
直到后来,我在公交车上,不断地听到有人小声讨论自己的工资,大多数都是2万以下,我心里才逐渐意识到2万-3万在职场上可能是个分水岭,于是我做了简单总结用以区分每个人的“身价”;
在一线城市,普通十几个亿规模的小公司(不同规模是否为“大公司/小公司”取决于自身认知,相对来说,我认为十几亿与千亿企业对比是“小公司”,尽管我知道十几亿规模公司也没那么容易做起来,并没有轻视的含义),总监级别的工资不过也就2万-3万之间,总经理通常在5万-10万以上,如果一个人在几千万规模的公司,那么又不是总监级别,那么其工资一定超不过2万;如果一个人在50亿规模以上公司,且处于总监职位,那么其工资每月很可能8万-10万之间;总经理级别年薪一定百万以上了。想要了解陌生人工资水平挺难,从穿着,谈话内容才有可能得知。
我曾一直以为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与我能力一样强,甚至超过我的能力,也曾自负地认为,有些人能力不如我,却还在生意上做得比我好很多,这些事情让我很苦恼,明明自己“懂很多”,为什么很难财富自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在我沉下心思考之后,明白了一个事实,自己还是没有非常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
或许有的人已经财富自由,但并不代表他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能力,财富自由也是有等级划分的,每个人对其定义不同,有的人认为年薪百万是财富自由,有些人认为年入千万是财富自由,有些人认为年入过亿是财富自由,还有些人认为公司年入百亿、千亿,自己才是财富自由;这些不同定义是由每个人的认知决定的。
想要赚的钱越多,越是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根据金钱收入划分,认知是有层次的;收入越高的人,认知层次越高,至少在某个领域是“懂很多,悟很深”的状态,且同行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但也有例外,埃隆·马斯克就是案例,他并没有去过真正超级大的互联网企业长期工作,也没有在汽车、火箭、互联网行业积累很多经验,但他依然超越了同行者,颠覆了行业。
或许你早就明白这个事实,我的心里也有这个想法,但我不想承认,不想给任何事情划分等级,但等级制度的确存在于社会之中。
小学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令我很困惑,比如在课堂上老师领读的时候,老师念一句,全班同学跟一句,而我总是反应比别的同学们快半秒,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非要等过1秒再读,偶尔有同学发现自己和我一样快半秒,就会马上改正,与同学们一起慢1秒再继续,这令我不禁思考,是我太特别?能比别人反应更快?还是我不入“大流”,不够合群,非要特立独行,我一度以为这个能力可以使我日后发展更好,学习更好,但事实上并没有如此。
我意识到反应快,并不是一个“赚钱/学习好”的能力。我比较敏感,对很多事情都敏感,忍不住思考很多,比如有一个能力,音乐敏感性,在初中毕业后我开始学习街舞,直到今天我都保持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这使我有一个good shape。当然,我也逐渐意识到很多技巧现在练起来并没有当初看起来那么难,主要原因是那些动作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用错了发力点,这就是当时认知导致的。
说回音乐,在舞蹈动作方面,我可以听音乐想出很多新的move,我可以听音乐想出很多新的思考,音乐可以使我灵感迸发,我一度以为这也是一个独一无二可以赚钱的能力,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些我认知内的能力而在商业世界大展拳脚,或是成为知名编舞演员,至今仍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或许这就是持续创业的意义,对自己能力的持续探索,对这个世界持续的探索,直到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正确连接方式。
人的思想是会被外界影响
在我看完《好战略,坏战略》后,我想成为作者那样的独立战略顾问,在看完《马斯克传》后,我也想成为像马斯克一样身怀人类生存使命的创业者,在看完《跨域不可能》后,我也想像作者那样每次采访一个运动员时,都尝试成熟掌握这项运动,尽管这样会受伤住院;
但事实是,每当开启下一次阅读后,大脑总会“迭代”上一次的想法,总觉得之前的想法不够成熟,不适合自己,或许自己根本不适合做独立战略顾问,或许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像马斯克一样造火箭,或许自己只能掌握一个运动技能,这些都只是大脑产生的臆想,并没有经过验证。
那么,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那么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呢,这个思想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还是要多看、多想、多做,扩展自己的认知,集思广益,从不同的内容中提取出来适合自己的一个一个点,最终汇聚在一起,再稍作改变,可能就是适合自己的,但这一切的来源都是你的认知范围内。
我一直想做一件事,可以突破传统做法,又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在操作时可以有些创意,可以真正当作一个产品,并且不受空间限制。我已经尝试过很多方向,但最终都一 一被我排除,我仍在继续寻找、尝试下一个,直到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我会在这里告诉大家。
我没有做过正式的研究,经过我长期与一些创业者、企业家接触,很多人都无法客观地看待事情,尽管当时的那个决定是对的,但这是其主观的认知决定的,如果从客观来看,其决定可能是不正确的。
比如我曾在22年初接触过广东一家小企业,当时还处于疫情之中,消费环境泡沫,新消费品牌层出不穷,每天都炒得热火朝天,每天都有很多新企业获得融资,每天都有媒体报道某新品牌获得了新的市场发展等等诸如此类,这让沉积多年的一些企业按捺不住了,我接触的这家企业有典型的“稳中求胜”特色,经营近20年,营收3个亿左右,他们本想继续慢慢拓展其他城市,但经不住市场与媒体的诱惑,认为当下是加速拓展的好机会,但其实我认为当时的环境泡沫很多,应该等疫情过去之后再看,所以在初步沟通后,没有再继续接触。
我想,对比新消费品牌2~3年的时间就有过亿的规模,这家企业发展也“太慢”了,我不认为我有能力短时间内也做个过亿规模的企业,但一定有人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中国市场很大,机会很多,但时机很重要,我也曾接触过10个亿规模左右的创业者,他们更在意的是新机会,哪个赛道、哪个行业、哪个产品有新机会,然后尝试去做。
事实就是,不同规模企业的1号认知是不同的,这点谁也无法改变,企业能否发展更好,也取决于其主观认知。
就像一个人的长相,是否漂亮,好看,帅气,是主观认识,不是客观,主观与客观并不能代表认知。你认为这个人好看,我认为不好看,我们的分歧来源于我们主观的看法,这个看法来自我们的认知,认知会受到自我影响与外界影响,特别是在启蒙学习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不懂事”的阶段,别人的观点会影响到你。
比如,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林俊杰广州演唱会,薛之谦广州演唱会等各种演唱会,而且这些歌星一口气就在一个城市开好几场,我想他们是“疯了吗”?薛之谦连着开2场,已经累得唱不出来了,在这之前已经在别的城市开了好几场;
接下来12月陈奕迅要在广州连着开6场;华为手机与苹果新款手机每年都在这个时候上市,已经是确定好的排期,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对两者议论纷纷,意义何在呢?可能就只是为了消费者心中表现很火热。
你认为华为好,我认为苹果好,都是源于自我认知,双方各有利弊,都可以从对方身上找到优势与劣势,一味地争辩孰好孰坏,没有意义。讨论其发展战略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你我皆不在那个圈子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认知决定因素是心理与思考,来源于心理,每个人看到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认知来源于先天第一反应,与后天经济带来的思考,不是所有人都读过同样很多书后都会有big move。
聪明的人,或者能力强的人是否自己知道?
漂亮的人,是否自己知道?
明星,演员是否就认知能力更强?懂得更多?
创业者是否认知更强?懂很多?
雷军曾在演讲时说:“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这是他十年来最大的收获。
可以确定的是,以上这些人,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强,或者说比你我能力有多大差异,或许你有比雷军还要强的能力,或许邓超、陈赫、汪涵等明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还不如你,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也不可能对世界上万物的认知都是正确的;
比如,你让雷军回答下演戏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让陈赫回答下研发手机需要哪些准备工作,让范冰冰解释下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上那么冷?仅仅是因为海拔高吗?很多事物其实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比如游泳,提到学习游泳,有些人第一反应表示最难的就是憋气,但其实对于有些人来说,比如说我,尽管我之前没有学习过游泳,但我也可以憋气40秒;还有人认为学游泳最难的是动作,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是否正确,肢体感觉不协调,但对我来说,游泳动作也不难,因为我有学习街舞动作的底子,我学习任何动作都很快,我可以很准确的找到动作要领,并且快速掌握,所以我在刚学会漂浮后,就开始在水面练习蛙泳动作,一同来学习的朋友都惊呆了;
还有些人认为学会漂浮,学会憋气,学会动作就可以去水里游了,但我并不这样想,因为对我来说,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克服——水中的恐惧感;起初我以为,只有我害怕水下的感觉,因为我看到一些初学者已经在水面上游了好几个来回,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初学者,上一秒还在悠闲练习游泳,下一秒一只手突然抓住了漂浮球,另一只胳膊伸出水面,把手高高举起,救生员立刻拿出救人的长杆,快速把其捞起;
整个过程很快,直到结束后,我恍了下神,才反应过来,那些看起来游得正常的初学者,其实他们心里也没有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在这之前,我一直都以为他们已经不怕水了。事实证明,很多事情看起来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NPC理论
网络上流传过一个NPC理论,即有的人生活状态就像游戏里的NPC,不论你与他说什么,他的回答永远都是那几句类似的话,同样的事情重复做,思考方式一直不变。
比如脱口秀演员杨笠曾调侃男性在家里的状态,不论其女友/老婆让其做什么,男性都会回道:“知道了,一会去”,这个段子对现场的观众引起共鸣,有的网友觉得甚至没有ai智能,不管你说什么,永远都只会回答三个字“在干嘛”。
还有人甚至找到了自己是NPC 的“证据”:
每天在固定时间在抖音上看一群不认识但相同的社畜、
每天进公司的时间都是9:25
每天都在处理看似复杂实则并不理解的数据,给主角路过时制造打工人忙碌的背景
定时定点吃相同的午餐,不会尝试新的口味
晚上睡觉前固定刷一个小时手机,然后在12点睡觉
这种NPC感觉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我认为也是由于认知限制导致,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意改变现状,或者说,不敢,但如果不去做,永远不会知道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发生的事情就是认知,会限制想象。
孙悟空还是路飞
或许是我的认知限制了我所有能力的使用方法。就像是海贼王中的路飞,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招式,不断打怪,不断练习,提升自己,在五档出来后,玩的就是想象力。
现在想想,路飞和孙悟空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路飞更励志,一直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孙悟空从一开始能力就被限制,只有72变,遇到同伴有危险,自己处理不了就只能去搬救兵,而路飞从来不向他人求助,再难再累再苦,再强大的对手也要拼命将其打败;
我们从孙悟空身上学到做人需要“灵活”,这个角度不行就变成“蜜蜂”换个角度再去试试,实在不行,就多思考下,想想问题根源出在哪里,去找它的“主人”来收拾它;从路飞身上学到了自身能力需要在实战中不断提升,有些困难必须自己咬牙坚持,实在不行,就想想其核心原理是什么,困难带来的难点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搞清楚原委,可能更易于解决。
如果所有人都被认知所限制,那么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飞机的发明,甚至火箭的发明等伟大的人类进步。
路飞代表自由与快乐,努力的意志,一件印有他图案的短袖,买到的只能是个图案,自由意志的灵魂是买不到的,因为它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
你可能不明白五档对路飞的重要性,但你一定知道想象力对人生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当下人类文明现状,想省力,就有了机器,想遮风挡雨,就有了住房,想健康,就文明饮食方式。
或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原因就在于你的认知,可惜的是,即使你有上帝视角,也只是能在外部看清楚问题,真正自己去做的时候,还是会陷入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外部咨询顾问,咨询顾问如果去创业,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或许这也是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创办的咨询公司倒闭的原因之一,尽管波特本人回应:“失败的原因在于咨询行业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巨大压力,公司反应有点慢。”
《福布斯》则认为:“一是经济发展与客户企业的成熟,对咨询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Monitor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二是认为其根源在于“名义合伙制”,即大部分呢股权和决定权在少数人手中,造成团队稳定性差;三是认为其失败在单纯的战略咨询的商业模式上”;我认为,不论是本人回应还是外部看法,都可以用认知来概括,大白话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什么办”。这不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吗?
我们都知道麦肯锡是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很多人都想做一家中国版麦肯锡,但几乎都失败了,完全是能力问题吗?并不一定,但肯定有认知部分的问题;其认为的中国式麦肯锡模式可能客户并不认可,想象中的中国式麦肯锡或许从最初就是错误的认知;同理,如果你想成为第二个华为、第二个特斯拉、第二个苹果,都会遇到认知限制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认知可以解决问题,但也会提出问题挑战你。
这个世界有很多令人困惑的事情,一直也解释不通,比如,一些牙医专家说电动牙刷究竟对牙齿是否友好,中医与西医到底哪个好?蔚来、理想、特斯拉究竟哪个更好?华为和苹果哪个好?喜茶和奈雪哪个更好喝?拼多多和淘宝哪个服务好?广州和上海哪个城市更好?中国和美国哪个国家更好?大城市和小城市哪个更好?肯德基和麦当劳哪个好吃?山姆超市和盒马哪个更好?优衣库和ZARA哪个好?GUCCI和PRADA哪个好?纠结这些问题的来源都是认知问题,既是主观判断,也受客观影响,不论A还是B,适合自己才是更好的选择。
你如何正确理解:“人一辈子都在为认知买单”。我问过几个朋友,包括做生意的朋友,只能理解表面意思,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不懂的事情犯错并承担后果,经常阅读商业文章的朋友会更加清晰,可以回答:“人只能赚到认知以内的钱”,我也这样以为,随着时间推移,我有了新的答案:“人无法得知/做到认知以外的事情”,与金钱没有关系,这句话是被生意圈的人带火的,但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商业,人生各个方面都用得到。
马斯克曾被航天行业的人评论:“你不知道自己对航天一无所知”,马斯克回答:“任何人都会这么想,怎么有人会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当主持人问道:“很多人觉得你做不到”,他回答:“我们已经做到了”。
在写这篇文章时,正是马斯克正式版自传刚刚上市期间,很多人正在抢购,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阅读“成功传记”,很多人会给不同答案,但我认为可能还是想学习成功人士背后的思考逻辑,而不是单纯的做事方法。
所谓“成功人士”的思考逻辑与分析方式都是不同的,比如达利欧注重“原则”,苏世民注重“方法”,芒果则注重“兴趣”与“专注”。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拿歌手来说,中国比较火的歌曲大多数是“情感类型”,而国外火的歌曲大多数是励志、故事、美好类型,比如Eminem,Taylor Swift、Linkin Park等。
国内春晚反映了当时传达的心态,刘德华2005年《恭喜发财》,第一次唱鼓励大家“赚钱”的歌曲,后来春晚再没有过传播赚钱思想,反而是2014年王铮亮《时间都去哪了》唱出很多人心声,那是国内发展飞快的一年,几乎没有不加班的公司,似乎每个人都很忙碌;每年春晚都会根据当年人们的状态来定主题,这考验的是春晚导演对宏观局势的洞察。
我尽量以客观角度看待事情的发展,但真正是否足够客观,我也不知道,这也超出了我的认知,或许没有人会知道全部。拿华为来举例,很多国人都非常捧华为,不论是手机还是华为其他产品,甚至是华人的负责人,简单分析,之所以这么捧华为,不是因为其产品是否真的有媒体说的那么好,本质是因为中国缺乏在国际上巨头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使用的很多产品都是国外品牌企业为主,国产品牌受制于发展晚,起步慢,暂且落后,直到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出现,才扭转了这一局面,华为就是其中之一。
华为的崛起,给了媒体很好的新闻,媒体影响了大众的情绪,记得在前几年华为被舆论炒的火热时,某天突然在抖音上看到媒体采访任正非如何看待大众对华为的热烈拥抱,其表示“华为从来没有利用民族情怀来煽动大众感情,自己家人也用苹果手机,不能把买华为等同于爱国”,其实起初,我也“以为”是华为自己煽动爱国情怀,直到看到这个视频。
既然不是华为煽动情绪,那这样做的就只有某些媒体了,当然,还有一些“自以为”的爱国人士。
我一直都看不懂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当然,通信业务更是一窍不通,但我作为一个热爱研究与生活的人来说,消费品是我一直在观察的产业,讲个小故事,我曾买过一个华为电脑,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其性能好,而是因为某些软件限制苹果电脑的使用(大家都懂哈),华为电脑软件是正版Windows,时不时就要更新系统,桌面一乱就会卡顿,本想试下隔空投影到电视,结果软件被限制。
在硬件方面,我也吃了哑巴亏,在我把鼠标插头拔出其USB接口时,鼠标接头里面的接触金属片居然被卡在了电脑USB接口中,我承认我使用的是一个劣质鼠标,但在苹果电脑上并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我仔细观察了下发现,是华为电脑接口过紧导致的,这件事发生在购买电脑后1周内,还没有过3个月,在我联系华为客服时,已经过了3个月,原因是当时工作忙,着急用,就买了一个转接器。
(有的朋友可能说了为什么不用另外一个,因为华为在“学苹果电脑”,一台电脑只有一个usb接口,苹果电脑两个接口都在左边(都在一侧感觉更好收纳),华为则是右边只有一个(搞不懂这个设计思路),并不是吹苹果,尽量客观来说,苹果在界面设计与人性化设计方面感觉更合理,国产品牌既不想完全模仿,也不想完全放弃,所以看现在市面上的手机,电子手表,电脑等产品多少都有苹果的影子。)
Anyway,客服表示过了3个月,无法做退换处理,我表示不服,然后他们继续上报上一级经理,最后就
的结果是最多赔一个音响,电脑不做退换处理。无奈,只得作罢,毕竟是自己没有及时联系客服。我理解企业按照规则处理事情,但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个接口为什么设计得那么“狭窄”/“紧”,后来再去仔细观察其产品发现,犹如特斯拉汽车,细节做得并不到位,再去网上看下说华为不好的评论,大多与我的遭遇类似,就是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但这样的声音仍是少数。
回到认知,如果一个从来没用过苹果手机并且自认为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还很容易受到舆论影响的人在使用其他品牌手机时,是无法在苹果与其他手机之间做出哪款手机“好”这种评价的。客观来说,苹果产品性能好并不代表美国就好,同理,理性看待事物。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关注某个大佬是因为其已经非常有名了,是你听朋友或潜意识认为他是大佬才关注的,不论他说什么你都觉得有道理,比如马斯克,知名度非常大,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多,他的推特随便发一句话都有很多人回复,比尔·盖茨都不如他。
重点在于你是因为已经听过其名声,才关注了他,并不是在其还未成名之前通过某件小事关注了他,前者与后者区别在于,你是主动还是被动。
每个人对书法认知也不同,有的人能真看懂,有的假看懂,不会写,不懂技巧就不会懂有多难。
有些人看消费品创业很多,机会很大,投资很多,就去创业,误认为自己以后能做出第二个保洁,或伊利,却不知道消费品创业背后需要的工作有多难,多复杂,如果没有到过500强消费品企业工作,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无法把公司做到那么大,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失败,所以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的人,这些人有很好的心态,但可能都被割了韭菜,各种培训,各种圈子,各种资源,最后才会明白,没有实际作用,这些无法帮助企业做大,也无法让更多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有些人在原来行业做得挺好,换了行业可能就不行,就是因为突破了他的能力与认知,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
因为我们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而是由未来召唤,很多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其实都是与未来认知有关,例如人的主观反应的是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不一样、意义判断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带来的分析和行为不一样。
人的自由意志无非是我们期望、模拟、比较将来的各种可能性,然后在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人类的大脑最大的用途并不是用来判断过去信息的对或错,而是让人思考如何去说服和影响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恐怕事情就是这样,假如有20种相互影响的因素,那么你必须学会处理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世界就是这样。但如果你能像达尔文那样,带着好奇的毅力,循序渐进地去做,那么你就不会觉得这是艰巨的任务,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查理·芒格
这个世界是由人类认知组成的,我们人类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于是就有了怎样的东西,创造世界,与创业是同理,每个人认知不同,看待事物方式与角度也不同,于是才有了不同人创业有不同结果,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很多行业都同质化严重,就是因为同行业创业者认知相似,没有新的认知跳出来,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知,如果在认知上区别很小,那么创业者之间的认知就相似;
我想这个世界上能与乔布斯,马斯克,贝作斯、巴菲特,芒格,苏世民相似认知的人可能并不多,如果通过查看传记了解他们的思想,并认知与其认知相似,这可能只是“假象”,就像心理鸡汤,矫情起来说什么都感觉像说自己,人的内心会暗示自己与其产生关系;
但其实并不一定,另外,也是因为他们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人士,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想要模仿他们,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与积极心理学还有关系,或许在某个方面的能力或性格相似,但一定不是100%的相似,不然你可能就是他们其中一个了。
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知灼见非常有限,所有人都存在思想上的盲点,我们对于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客观精神,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
人类仅有的有限资源就是时间,每一场竞争博弈与危机应对,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以上,大家见笑。
作者:朱翊 (喜欢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独立思考,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