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白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人们会没有主见没有兴趣

midiadm
midiadm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4 浏览

来源|Hiphop村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困难,我们都希望能够积极地应对这些困难。

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些:

"他这是家暴,你为什么不反抗,不寻求帮助,就这样任凭他虐待你?"

——“唉,反抗也没用,我试过,我这就是命。”

“小丽,考得不好,不要灰心,再努力,找找方法向前进步一点。”

——“老师,我从小数学就不好,怎么努力也上不去,我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听到了这些说法,你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状况,甚至你自己就有可能是这样的。

说实话讲这样的案例,我心里酸酸的,很不舒服。

鲁迅有句话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这样的人,一方面他们的处境让人心疼,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不努力、不争取,又感觉生气。

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在遭遇困难、遭遇困境的时候不想办法,不寻求帮助呢?

这就是我这节课要讲的一个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或动物由于遭受到无法控制的事件的连续失败,而陷入一种无助、无望和缺乏自信心的心理状态。

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1967年提出,源于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塞里格曼在进行动物研究时,用狗做了一项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已以难受的电击。

开始的时候,狗在笼子里乱跑乱跳,试图逃出去,但笼子是关着的,逃不出去。

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再给狗电击的时候,它就不再尝试逃跑,而是在那里痛苦的呻吟,即使笼子门打开,狗也不往外逃跑。

在之后,只要蜂鸣器一响,即使不给电击,狗也会趴在那里痛苦的呻吟。本来可以主动的逃避,却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

类似的实验也在人类身上进行过,结果表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机制同样存在于人类身上。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不敢或不愿去努力尝试。

它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而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认定自己无能为力。

习得性无助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

当我们遭遇不公平待遇时,却选择沉默不反抗;

当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抱怨而不采取行动;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多次失败后,我们会怀疑自己在这个领域上无能为力。

举个例子,之前提到的小丽说自己不适合学数学,这其实就是她对自己在数学方面能力无可挽救的一种认知,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惯性放弃的背后,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消极心理,使人们在困难困境面前不敢或不愿努力尝试的心理。

这种无助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而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认定了没有办法。

习得性无助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很常见。

比如说

你明明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却不反抗;

你一直在抱怨自己在家庭中遭受的不公平,却不做出任何改变的努力和行动;

你总是认为自己很笨,努力也没有用,所以遇到困难也没努力就放弃。

这些习惯性放弃的背后往往都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那在这里我要结合两个案例,具体分析这些习惯性放弃背后的习得性无助。

(1)丽丽的故事

丽丽是一名大山里出来的女孩,她和哥哥从小就被父母区别对待,长大以后,丽丽遵从父母之命,顺理成章的嫁给一个自己也不喜欢的人。

婚后,嗜赌成性的丈夫经常对她拳脚相加,把丽丽当成发泄心理怒气的工具。

后来丈夫遭遇车祸,只有 25 岁的丽丽到大城市打工,遇到了一个真心喜欢她的男人,但是面对爱人的关爱,丽丽却感觉适应不了……

丽丽的表现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2)小郑的故事

另一个案例是小郑,从小学上到大学都很顺利,毕业后有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小郑出现了状况,先是在工作中因为粗心导致项目没能按时完成,接下来相恋 3 年的男朋友跟她提出分手。

小郑非常沮丧,她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是一个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也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甚至感觉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了意义。

在好友的陪伴下,小郑找到我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小郑的情况也是习得性无助,因为一次工作的失误,一次恋爱的失败,就让小郑产生了自己没有工作能力,自己和爱情无缘的无助感,甚至有了更极端的想法。

为什么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呢?

其根源在于个体将眼前的困境放大,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无法改变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是外界的因素,比如命运、社会环境、老师、领导等等。

更多时候,个体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能力不足等等。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们会认为事情的失败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无论做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放弃继续努力和尝试。

一些长期受虐待的人,比如受家暴的女性、孩子和人质,是习得性无助的高风险群体。

这些人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在心理上接受了无助的心理暗示。

即使被解救出来或置身于新环境中,他们也不敢尝试,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法正常生活。

比如之前提到的丽丽,她的习得性无助源自于小时候受到父母不公平对待。

虽然她可能曾经试图反抗,但由于无法成功,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在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并遭受家暴时,她选择不反抗,因为在她的心里,反抗已经无济于事,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当真正有人给予她关爱时,她反而无法适应。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一些受过严厉管教或过度溺爱的孩子身上。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包办一切的生活。

当面临问题时,他们不敢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上大学后仍然无法独立照顾自己,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依赖父母,无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放弃的情绪。

上面案例中的小郑就是如此。

她在工作中犯了粗心错误,导致项目延误,接着与男朋友分手后感到沮丧。

她感觉自己没有工作能力,没有爱情,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

小郑的情况也属于习得性无助,因为一次工作的失误和一段恋爱的失败让她认为自己在工作和爱情方面是无助的,她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想法。

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呢?

那么,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会让你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从而放弃努力和尝试。最糟糕的是,习得性无助还可能引发抑郁。

因此,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关键是建立自信。具体的方法可以是:首先,把无助感具象化。

如果你习惯于浅尝辄止或在尝试之前就放弃,尝试问问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我在哪个方面有短板让我产生了不行的感觉?

将心里的无助感转移到具体的事情上。

这样一方面不会被纯粹的无助感所控制,另一方面也能够从自己的短板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不贴标签。

把负面心理暗示改为正面心理暗示。

经常说“不可能”、“我不行”、“做什么都没用”的话语会让我们在负面暗示下失去尝试的勇气,也会让事情很难成功。

所以,我们要把负面暗示改成正面暗示,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再试试其他办法,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总结

总的来说,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会让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不敢或不愿采取行动。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将无助感具象化、改变负面心理暗示为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克服习得性无助。

建立自信是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意义。

发布于 2024-02-24 01:4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midiadm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