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为什么必须了解国学

Randex831004
Randex831004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78 浏览

管理学本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管理科学的特点是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系统组织,然后去创造财富。这种管理模式固然能取得效益最大化,但也存在种种弊端。比尔·波拉德指出西方管理学的致命弱点是:“仅把人看做是生产单元,或者完全从经济角度来看,你就会忽略他们真正的价值。”西式管理学进入中国后,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中谈到:“一般的说法,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不到7年的公司,根本谈不上企业文化,因为什么时候要倒闭,谁也没有把握。生存期间超过7年,就需要用心建构企业文化,以期生生不息,永续经营。”很多公司无法突破7年瓶颈,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克服西式管理的弊端。

西式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市场经济仍在培育阶段,这也是西式管理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的转轨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一个较长的时段,西方的市场经济从无序走向成熟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因此,在获得制度化的保障需要高成本的现实条件下,多数民营企业家不得不另辟蹊径,谋求“发展”之后的“安全”。在许多企业家看来,相对于法律保护的刚性,尽管道德约束是更弱的一个层次,但如果能够辅之以亲缘和事缘的关系,形成一个尽管不易扩展却相对稳定的内部人员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用道德和情感来保护产权的成本,往往比动用法律的成本要低得多。科瑞集团的常务董事副总裁郭梓林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原始资本来源的复杂性;二是由于社会在法律、道德、文化方面相对于市场化演进的滞后性,使得民营企业留下了许多的先天不足。其中前者涉及民营企业产权确立在程序上的正当性问题,后者涉及社会应该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的问题。前者是“术”,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后者则是“术”的滞后和缺失。所以,求助于“道”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惟一选择。

其实,国学对管理者而言不应只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国学中许多内容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家解决现实的安全问题,也能弥补西式管理中的弊端。系统化的组织运作模式带来的高效率背后也有深刻的危机。个人成为企业组织的一个部件,人本身的价值和个性被组织磨平。个人对企业的认同、特殊人才的创造性也会在组织化运作中被忽略,而这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所谓中国式管理正是看到西式管理的弊端,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以期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指出“我的思考是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我们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北京大学国学培训班的成功,说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中国固有的价值体系和管理智慧并没有过时,只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既能弘扬国学,企业家也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广州日报》2006年4月26日《“国学”也能速成?》一文分析国学短期培训班报道升温的现象。据报道,今年以来,广州、深圳一下子冒出了四五家“国学”培训机构,讲述易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国学班,3天收费3800元。而即将在广州开办的另一家国学班,24天课程收费则高达28000元,比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研修班的学费要高很多(后者一年半的课程收费3万元左右)。目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学”培训班正在中国企业家内部流行。到参加国学培训班学习的企业家大部分在30岁~40岁左右,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个别老板曾经学了MBA或EMBA。而一些老总甚至提出要为他们的员工“订购”以易学为主的国学课程。

青睐国学市场的经营机构渐多,人们的关注度也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家有需求。“我在困惑中寻找出路。”某国学班的一位学员朱先生对媒体这样说。朱先生是一家建筑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前两年他在清华大学读了工商管理研修班,后来又在北大读哲学。他说:“当我们取得一定财富的时候,各方面都到了一个瓶颈,比如,在整个社会转型期如何调整企业方向,如何建设企业文化,让员工有凝聚力,这是我一直很迷惑的问题,希望能在国学班里找到答案。”

企业发展,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说就是文明化的个人,即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养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人的心智。这些对一个高明的管理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TCL总裁李东生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在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管理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管理者不但应该从西方管理学书籍中获得现代管理的新知,也要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全球化必须兼顾本土化,中国的管理者面对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受本土文化薰养的中国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怎么能够应对因文化或思维差异导致的管理问题呢?学过西方现代管理的人士,加上国学的滋养,将现代化管理与本土文化思维结合,必能在管理中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更高境界。

说到底管理是关于人的学问和技巧,宋代大儒陆九渊说“心同理同”,意思是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人性中仍有许多不变的内容。西方管理学能够使管理者获得管理的经验与方法,学习国学则不但可以丰富管理者的知识储备,还能使管理者站在更高的山顶,看得更远,考虑问题也会更为深入。中国历史悠久,保存的文献浩如烟海,其中许多经典故事和智慧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借鉴作用。

管理者以史为鉴,方能明得失,规避风险;企业家体悟生命智慧,方能放眼量,筹划未来。

发布于 2022-07-01 21:3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Randex831004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启示
时间管理的误区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时间管理方法(7种方法详细版)
稻盛和夫哲学是什么意思
稻盛和夫的经营十二条
德鲁克与戴明
稻盛和夫与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大事记
稻盛和夫与阿米巴经营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