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薄利多销四大陷阱”

xuchuyang
xuchuyang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5 浏览

 警惕“薄利多销四大陷阱”

  1.“薄利多销的商品需求弹性陷阱”

  从销售商品的数量上看,一般情况下,薄利能增加商品的销售数量,但从销售量上看,薄利并不一定增加销售量。这是因为,销售量取决于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薄利销售时,若商品销售数量增大的变化幅度小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薄利则不多销。比如,当价格降低10%而商品数量增加5%时,销售量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约5%。由此可知,"薄利多销"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法则,该法则对部分商品则存在着陷阱。比如生活用品和耐用品,例如食盐,人们并不能因为食盐价格的下降而多消费食盐,也不能因为食盐的价格上涨而少消费食盐。再比如手表,理性的人不会因为手表价格的下降而带两块手表。薄利多销首先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当商品的需求弹 性大于1时,薄利可能多销。当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或小于1时,薄利则不可能多销。

  2.“薄利多销的消费者购买陷阱”

  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可能导致薄利则不可能多销。对于商品降价,不少消费者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例如,对于某种商品降价,人们可能会想:

  (1)可能将有新式样问世,才把产品减价;

  (2)商品减价,不是有缺点,就是销路差;

  (3)减价的企业可能遇到了财务困难,它如果倒闭,将来零配件可能会没处买;

  (4)价格还将下降,最好等一等再买;

  (5)减价一定是降低了质量。同样,一般总认为,价格上涨需求就会减少。

  但是消费者对此可以会另有理解:

  (1)涨价表示是热门货,应该尽早买,否则怕买不到;

  (2)这是一种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所以涨价;

  (3)卖主总是唯利是图的,能涨价说明有销路。

  在这几种心理作用下,价格越降可能越没人买,而且中国人又普遍有一种“一分钱一分货”和“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所以让利销售并不能真正打动多少人的心。“便宜不便宜”已经是众多的消费者面对风气日盛的“让利销售”所作出的本能反映。因此,即使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由于消费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购买心理也可能导致“薄利多销陷阱”。

  3.“薄利多销的竞争者陷阱”

  在利用薄利多销战略时,竞争对手也会相机降价进行抵制,易引发价格大战。其结果只能是大家均摊销售量的增加。如果需求量一定,那么,这种价格竞争则只会造成损失。比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空调价格大战,首先运用薄利多销战略的商家不但没有达到薄利多销的目标,还使得整个生产行业生产受损。

  4.“薄利多销的市场陷阱”

  市场的变化也是导致薄利多销战略不灵的原因之一。短缺经济,民众收入水平低下,社会商品总量相对不足,使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之间为争夺商品的数量和来源而进行的竞争。商品短缺使得买家往往难以仔细比较各同类产品之间的诸非价格因素,并逐渐形成一种把“价廉”和“物美”作为购买产品的基本衡量尺度的商业文化。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卖家若经营得当则完全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即使遭遇到强大的竞争压力,如果采用低价位的营销策略,也往往能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当遇到开业、喜庆佳日或需抛售积压残次商品时,以减价或打折为基本内容的让利手段更为商家所常用。然而,时过境迁,消费品市场已基本告别卖方市场,除价格因素外,人们已有条件去仔细比较同类产品之间的各种非价格因素。

市场竞争已转变为卖方之间争夺客源或销路的竞争。在买卖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市场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单纯的减价或低价销售显然已不是明智的选择。在许多产品类别上,非价格竞争因素已取得与价格因素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为非价格竞争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客观条件,综合运用各种价格和非价格竞争手段的实绩往往大于单纯减价竞争的效果。同时可避免因单纯降价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因此,“薄利多销”,积小为大,历来被生意人奉为经典的经营祖传之宝,在现代经营中应该慎用。

发布于 2022-12-26 23:0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xuchuyang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