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飞行器,具体涉及一种能够进行短距或垂直起降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
背景技术:
多旋翼飞行器可以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但是这类飞行器在飞行的时候需要旋翼来持续不断的产生升力,在飞行的时候需要的能耗大,因此其载荷和航程都受到限制。如果能在飞行器的平飞阶段,由飞行器的升力体来产生升力,那么飞行器飞行所需要的能量需求会小很多。同时飞行器的速度和载荷也能提高。
目前有些飞行器在起飞的时候采用旋翼来产生升力,在平飞的时候通过推进单元来产生推力。这类飞行器具有两套动力系统,这样增加了飞行器重量,也影响了其有效载荷。
如果能使得推进单元也能在飞行器垂直起飞的时候产生动力,那么可以使得飞行器的重量进一步减轻。动力系统的优化布局,也能够使得飞行器在速度、航程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得到显著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它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其动力系统由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构成,矢量推进系统所产生的推力的角度可变,能在起飞的时候产生垂直向上的升力,在平飞的时候产生推力,其推进单元在起飞和平飞的时候都能发挥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它包括机身、旋翼系统和产生推力角度可变的推进系统和升力体,所述的机身连接有升力体,升力体上设置有旋翼系统和推进系统;所述的升力体包括前端升力体,后端升力体和侧端升力体。
所述的前端升力体包括一端与机身前端一侧连接的第一前端升力体和一端与机身前端另一侧连接的第二前端升力体。
所述的后端升力体包括一端与机身后端一侧连接的第一后端升力体和一端与机身后端另一侧连接的第二后端升力体。
所述的侧端升力体包括与第一前端升力体和第一后端升力体另一端连接的第一侧升力体,所述的侧端升力体包括与第二前端升力体和第二后端升力体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侧升力体,所述的侧端升力体包括与第一侧升力体后端连接的第二侧升力体,所述的侧端升力体包括与第四侧升力体后端连接的第三侧升力体。
所述的第一侧升力体的尾部上端设有第一尾翼,第四侧升力体上设有的尾部上端设有第二尾翼,所述的第一尾翼设有第四副翼,第二尾翼设有第五副翼。
所述的第一侧升力体和所述的第四侧升力体上设有旋翼系统。
所述的旋翼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升力体前端的第一旋翼,设置在第一侧升力体后端的第二旋翼,所述的旋翼系统包括设置在第四侧升力体前端的第四旋翼,设置在第四侧升力体后端的第三旋翼。
所述的旋翼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升力体尾端的第五旋翼,所述的旋翼系统包括设置在第四侧升力体尾端的第六旋翼。
所述的第一前端升力体的后端设有第一副翼,第一后端升力体的后端设有第二副翼,第二侧升力体的后端设有第三副翼,第三侧升力体的后端设有第六副翼,第二后端升力体的后端设有第七副翼,第二前端升力体的后端上设有第八副翼。
所述的推进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推进单元组,所述的两个推进单元组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后端升力体的第二副翼上,和第二后端升力体的第七副翼上。
所述的推进单元组包括第一推进单元组和第二推进单元组,所述的第一推进单元组包括设置在第七副翼上的第一推进单元和第二推进单元和,所述的第二推进单元组包括设置在第二副翼上的第三推进单元和第四推进单元。
所述的推进单元组中的推进单元包括但不限于涵道风扇,和/或电机驱动的风扇,和/或涡扇,和/或涡喷,和/或螺旋桨,和/或开式转子。
所述的第二侧升力体和第三侧升力体为后掠翼或前掠翼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可以进行垂直起飞和降落,降低了对起飞和降落场地大小的要求。在平飞状态下,飞行器的升力主要由升力体提供,推力由推进系统提供,和仅采用旋翼的飞行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飞行器速度更快,航程更远。有些飞行器采用旋翼来垂直起降,在起飞完成之后,再打开推进系统推进飞行器,使得动力系统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本实用新型中的矢量推进系统在起飞、平飞和降落的时候都可以使用,使得推进系统的使用率更高,使得飞行器可以采用推力更大的推进系统,从而增大飞行速度;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组合式的动力系统垂直起降比完全采用喷气产生升力的固定翼飞行器产生的噪音低;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布式动力系统的布局使得飞行器的载荷空间更为优化,载荷分布更为合理,装载量增大;在飞行的过程中,旋翼和推进单元可以根据飞行的需要进行工作,为飞行器提供了更多的可控参数,提高飞行器的操控性,机动性,并提高飞行器的可靠性;旋翼在飞行器平飞的时候可以和升力体的方向保持一致,或者收入升力体内部,从而降低飞行器平飞的阻力,有效提高飞行器的升阻比,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2为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垂直起飞或降落时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垂直起飞或降落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巡航时的典型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第二种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第三种实施例;
图7为推进系统所处的一个典型位置;
图8为升力风扇在升力体上布置的第二种方式;
图9为机翼前部升力体和副翼的第一种状态;
图10为机翼前部升力体和副翼的第二种状态;
图11为图1中飞行器尾部放大图;
图12为旋翼和所在升力体的一个典型状态;
图13为旋翼和所在升力体的第二个典型状态;
图14为平飞后旋翼收起状态下的飞行器;
图15为升力体折叠的状态。
图中,8000飞行器,8100推进系统,8101第一推进单元,8102第二推进单元,8103第三推进单元,8104第四推进单元,8200机身,8201第一前端升力体,8202第一侧升力体,8203第一后端升力体,8204第二侧升力体,8205第一尾翼,8206第二尾翼,8207第三侧升力体,8208第二后端升力体,8209第四侧升力体,8210第二前端升力体,8211舱体,8300副翼,8301第一副翼,8302第二副翼,8303第三副翼,8304第四副翼,8305第五副翼,8306第六副翼,8307第七副翼,8308第八副翼,8401第一旋翼,8402第二旋翼,8403第三旋翼,8404第四旋翼,8405第五旋翼,8406第六旋翼,201升力体,202第一舱门,203第二舱门,401旋翼,501折叠翼,502折叠结构,503副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在飞行器垂直起飞阶段,升力由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共同提供。在飞行器加速的过程中,飞行器升力体产生的升力逐渐增大,旋翼产生的升力逐渐减小。在巡航状态下,旋翼停止工作,飞行器需要的升力主要由升力体提供,推力由矢量推进系统提供。该飞行器可以进行垂直起降,在进行垂直起降的过程中需要旋翼和推进单元协同工作。
在巡航时,飞行器的升力主要由升力体产生,推力由推进单元产生,这样巡航飞行效率高,且具良好的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这种飞行器,可以使得旋翼和推进单元协同工作,通过改变推进单元推力的方向使得推进单元能在起飞、平飞和降落的时候都能有效工作,从而优化了飞行器的性能。
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它包括机身、升力体、旋翼系统和推进系统。
飞行器具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升力体,当飞行器运行时,升力体可以产生方向向上的正升力,也可以产生方向向下的负升力,也可以不产生升力。
旋翼系统和推进系统组成飞行器的动力系统,产生可变方向和/或大小的合力和/或合力矩,用于飞行器起降、机动、盘旋和姿态调整等。
旋翼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旋翼,每个旋翼所产生力的大小和/或方向可以变化,并能独立控制。通过控制单个旋翼,或采用一定策略对若干个旋翼进行联动控制,旋翼系统能为飞行器提供不同的垂直于地面的升力和/或水平力,也能为飞行器提供不同的合力矩。
推进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推进单元,在推进单元数量不少于两个的情况下,每个推进单元所产生力的大小和/或方向可以变化,并能独立控制。通过控制单个推进单元,或采用一定策略对若干个推进单元进行联动控制,推进系统能为飞行器提供不同的垂直于地面的升力和/或水平力,也能为飞行器提供不同的合力矩,推进单元的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涡扇,和/或电机驱动的风扇,和/或螺旋桨,和/或开式转子等形式。
飞行器垂直起降时,旋翼系统工作,提供升力;同时,矢量推进单元也可以提供向上的升力,和旋翼系统协同工作;通过控制旋翼和推进系统来调整的力矩,控制飞行器的姿态,使得飞行器具有初始速度;起降过程中升力体也可能提供部分升力;飞行器从加速到平飞的过程中及飞行器平飞时,大部分推力由推进系统提供,旋翼系统主要用于姿态控制和小于一半的推力;随着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的提高,升力体所产生的升力增大,由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产生的升力减小;飞行器平飞时,旋翼停止工作,旋翼的方向和升力体方向一致;或者旋翼可以和升力体组合成一体;达到减小飞行阻力的目的,并且提高升力,提高飞行器平飞时候的升阻比。
飞行器可以通过控制旋翼系统,和/或推进系统,和/或副翼结构,改变飞行器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或改变飞行器所的受力矩,从而控制飞行器的速度、航向和/或姿态等;飞行器可以在空中悬停和盘旋,通过控制旋翼的和推进单元产生力的大小和方向,和/或控制副翼结构,和/或控制尾翼结构,获得不同的合力和/或合力矩,实现各种速度、机动和飞行姿态;飞行器在遇到不稳定气流等情况时,控制系统会根据实际状态,使用旋翼和推进动力系统和/或副翼结构,产生恰当的力和力矩来进行对应;飞行器采用的分布式动力系统,可以灵活控制多个动力单元,调节的方法多、范围大,可操控性好。
推进单元的一种分布方式是位于升力体的上方,推进单元位于升力体上,推进单元进口的吸气特性可以控制升力体表面的流动分离,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升力,特别是飞行器在低速情况下的性能;推进单元也可以分布在飞行器的上方和/或下方,通过和飞行器整体的耦合设计来获得良好的气动性能。
分布式动力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旋翼系统和推进系统的推进单元来为飞行器提供不同大小和/或方向的力和/或力矩,用于部分或完全替代传统固定翼飞行器襟翼和/或尾翼和/或副翼的功能,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因此飞行器可以更为简单。
实施例1: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一种实施例。图1中飞行器8000包括机身8200,机身8200可作为升力体,机身8200上设置有舱体8211,舱体8211可用于载人和/或载物。机身8200作为升力体与其他多个升力体连接,具体如下:机身8200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侧升力体8202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第一侧升力体8202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通过设置在前端的第一前端升力体8201和第二前端升力体8210和设置在后端的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和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将机身8200与第一侧升力体8202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前端升力体8201的两侧分别与机身8200外侧前端和第一侧升力体8202内侧前端连接,第二前端升力体8210的两侧与分别与机身8200外侧前端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内侧前端连接,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的两端分别与机身8200外侧后端和第一侧升力体8202内侧后端连接,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的两侧分别与机身8200外侧后端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内侧后端连接,第一侧升力体8202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上均设有旋翼系统,第一侧升力体8202的前端安装有第一旋翼8401,第一侧升力体8202后端安装有第二旋翼8402,第四侧升力体8209前端安装有第四旋翼8404,第四侧升力体8209后端安装有第三旋翼8403,其中各个旋翼均安装在升力体的下方,第一侧升力体8202的后端外侧连接有第二侧升力体8204,第四侧升力体8209的后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三侧升力体8207,其中第二侧升力体8204和第三侧升力体8207为前掠翼方式设置,其中,多个升力体上设有副翼,具体如下:其中第一前端升力体8201的后侧连接有第一副翼8301,副翼8301相对升力体8201根据飞行的要求进行转动和/或平移,其他升力体上的副翼也可以进行转动和/或平移。第二前端升力体8210的后侧连接有第八副翼8308,第二侧升力体8204的后侧连接有第三副翼8303,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的后侧连接有第二副翼8302,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的后侧连接有第七副翼8307,第三侧升力体8207的后侧连接有第六副翼8306,第一侧升力体8202的后侧上部连接有第一尾翼8205,第四侧升力体8209的后侧的上部连接有第二尾翼8206,第一尾翼8205的后端连接有第三副翼8304,第二尾翼8206的后端连接有第五副翼8305,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和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的副翼上部安装有推进系统8100,所述的推进系统包括4个推进单元,其中,第一推进单元8101,第二推进单元8102两个推进单元安装在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的第七副翼8307上,第三推进单元8103和第四推进单元8104两个推进单元安装在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的第八副翼8302上。第一推进单元8101、第二推进单元8102与第三推进单元8103、第四推进单元8104呈中心对称的布置,其对称轴为机身的轴线。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数量的推进单元。所述的第一侧升力体8202与8204第二侧升力体呈对称结构,对称轴为机身的轴线。第一前端升力体8201和第二前端升力体8210呈对称结构,对称轴为机身的轴线。第一后端升力体8203和第二后端升力体8208呈对称结构,对称轴为机身的轴线。第三侧升力体8207和第四侧升力体8209呈对称结构,对称轴为机身的轴线。
旋翼工作的时候可以产生垂直向上的升力;通过调节升力体上的副翼的角度和/或相对位置来控制飞行器的姿态,改变升力,并使得飞行器能适应攻角的变化。
图2为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或悬停时候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垂直起飞或降落时候的俯视图。此时的推进系统8100方向发生了改变,可以向下喷气来产生向上的力,在飞行器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或悬停时候的时候发挥作用。同时,旋翼系统8400在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或悬停时候也会工作,从而产生升力。
在飞行器垂直起飞阶段,旋翼系统产生升力,矢量推进系统也产生向上的力。在飞行器加速的过程中,飞行器升力体产生的升力逐渐增大,旋翼产生的升力逐渐减小,矢量推进系统产生水平方向的力,使得飞行器不断加速。在巡航状态下,旋翼停止工作,飞行器需要的升力主要由升力体提供,推力由矢量推进系统提供。飞行器可以垂直降落,此时需要旋翼系统产生升力,矢量推进系统也产生向上的力,使得飞行器可以垂直降落。
每个旋翼和每个推进单元都可以单独进行控制,在飞行器悬停和机动等各种状态下,使得动力系统和飞行器升力体来产生力,满足飞行控制的要求。该飞行器比传统的飞行器可控性更好,机动性更强,安全性更好。
图4是图1所示飞行器处于巡航时候的典型状态。此时的旋翼系统停止工作,第一旋翼8401,第二旋翼8402的位置调整到和升力体8202一致,第三旋翼8403和第四旋翼8404的位置调整到和升力体8209一致,以减小飞行时候的阻力。
如图12所示,旋翼和所在升力体的一个典型状态,升力体201上具有可以打开的第一舱门202,此时第一舱门202处于关闭的位置,旋翼401在升力体201的外部。
图13为旋翼和所在升力体的第二个典型状态,升力体201上具有可以对开的第一舱门202和第二舱门203,此时第一舱门202和第二舱门203处于打开的位置,旋翼401在升力体201的外部,可以收回旋翼401后再关上舱门;旋翼401也可以通过其他机械结构收入升力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旋翼8401,第二旋翼8402,第三旋翼8403,第四旋翼8404在起飞或降落时伸出升力体,在平飞的时候缩入升力体中,从而减少飞行的阻力。可通过图12和图13所示的方式收入升力体,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收入升力体。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第二种实施例。该飞行器的侧端升力体上设置有三组旋翼,其中两组旋翼的安装位置与第一种实施例中相同,第三组旋翼安装在侧端升力体的尾端,其位置位于推进系统的后方,这组旋翼也可以产生升力。该图表明的是一种实施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也包括在升力体前部和后部采用不同数量的旋翼的结构。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旋翼和矢量推进系统组合式飞行器的第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第三侧端升力体8207和第四侧端升力体8204为后掠翼,如图1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三侧端升力体8207和第四侧端升力体8204为前掠翼,其中前掠翼是指第四侧端升力体8204的轴线与第一侧端升力体820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后掠翼是指第四侧端升力体8204的轴线与第一侧端升力体820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侧端升力体8204的轴线与第一侧端升力体820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到180°之前任意选择,第三侧端升力体8207的轴线与第二侧端升力体8209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也可以在0°到180°之前任意选择。
图7中的推进单元8102处于这个典型位置,会产生向上的推力。在飞行器起飞、降落、悬停和盘旋等状态下,尾部的推进单元所产生的推力大小和/或方向可以发生变化,使得飞行器能能够按照要求飞行或变换姿态。
图8是飞行器前部的升力体,为了使得飞行器能在不同的攻角下飞行,飞行器的前部升力体上具有流动控制结构。图8为升力体上装有副翼处于第一种状态的示意,图9为升力体上副翼处于第二个状态的示意,通过改变副翼与所在升力体之间的角度和位置状态可以改变升力体8201产生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0是飞行器上的典型升力体8204,升力体8204上具有一个副翼8303。通过改变副翼8303与升力体8204之间的角度和位置状态,可以改变升力体8204生产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且预防升力体失速,使得飞行器能按照要求飞行。
图11是飞行器上的典型尾翼8205,上面具有副翼8304。通过改变副翼8304的与尾翼之间的角度和位置状态,可以改变尾翼的受力情况,从而控制飞行器的姿态。
图14为平飞后旋翼收起状态下的飞行器,此时所有的旋翼都处于飞行器内部;这个情况下,飞行器一般处于平飞的状态,旋翼收入升力体内部可以降低飞行器飞行时候的阻力。
如图15所示,侧升力体可采用折叠的形式,侧升力体8204通过折叠结构502与折叠翼501连接,折叠翼501后端设置有副翼。飞行器上的侧升力体可以折叠起来,从而减小停放所需要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飞行器上,旋翼系统、推进系统、升力体和副翼可以按照需要灵活组合,部件之间可以采用固定的,或者可变的方式进行组合。根据前述公开内容,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飞行器、旋翼系统和推进系统、升力体的多种其他变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可以想到的。由于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前述结构中可进行各种改变,因而包含在上述说明中的或显示在附图中所有的内容应被理解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也涵盖一些扩展应用,例如用于飞行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