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背景技术:[0002]木塑复合材料是国内外近年蓬勃兴起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指利用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代替通常的树脂胶粘剂,与超过50%以上的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再经挤压、模压、注射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的板材或型材.主要用于建材、家具、物流包装等行业,将塑料和木质粉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热挤压成型的板材,称之为挤压木塑复合板材。[0003]目前木塑复合板材在挤压成型过程中,尚未形成流水作业,需要工作人员将木塑原料倒入挤压槽,挤压成型之后,再将挤压成型的木塑复合板搬出,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0004]综上所述,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0007]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中心处设有加工槽,所述底座顶部且位于所述加工槽的两侧设有工作槽,所述工作槽内一侧设有丝杆轴承座一,所述丝杆轴承座一一侧设有丝杆一,所述丝杆一远离所述丝杆轴承座一一侧贯穿所述底座侧壁与第一伺服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所述底座焊接固定,所述丝杆一上套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与所述工作槽相互配合,所述移动块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底部一侧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远离所述电机一侧设有齿轮,所述移动块底部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杆一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底座顶部且位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加工槽之间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移动块,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移动块一侧中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顶部与内底部均焊接固定有螺纹杆支撑座,两个所述螺纹杆支撑座相对一侧设有螺纹杆,所述底座一侧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中心处设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底部中心处设有丝杆二,所述丝杆二延伸至所述支撑柱内,所述丝杆二远离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一侧设有丝杆支撑座二,所述丝杆支撑座二底部与所述支撑柱的内底部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柱顶部且位于所述底座上方一侧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支撑柱一端套设在所述丝杆二上,所述支撑板底部中心处设有承重板以及压板,所述压板位于所述承重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承重板之间以及所述承重板与所述压板之间均设有若干个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支撑板或所述压板焊接固定,所述限位杆另一端贯穿所述承重板与限位块连接固定。[0008]作为优选,所述螺纹孔的内螺纹与所述丝杆一外表面的外螺纹相互啮合,所述齿轮上的轮齿与所述螺纹杆上的螺纹相互啮合。[0009]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为l形结构,所述支撑件水平段与所述加工槽内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0010]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支撑板一侧中心处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滑槽延伸至所述支撑柱内与所述丝杆二相接触。[0011]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杆外表面且位于所述承重板与所述压板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所述压板的形状以及大小与所述加工槽相配合。[0012]作为优选,所述承重板上设有若干个圆形孔洞,所述限位杆通过所述圆形孔洞与所述承重板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孔洞的直径。[0013]作为优选,所述承重板顶部以及底部的若干个缓冲装置,且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承重板顶部及底部。[00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均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0016]1、承重板的顶部以及底部均设有若干个缓冲装置,若干个缓冲装置形成二级缓冲,且若干个缓冲装置共同承担压板带来的反作用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作用力则直接传导到承重板上不会损坏设备本身,只需定期更换承重板即可。[0017]2、支撑件的水平段正常状态下与加工槽的内底部平齐,当需要运输复合板时,支撑件升起,支撑件的水平段因为面积够大所以可以稳稳地将复合板抬起。附图说明[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结构示意图;[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正面内部结构示意图;[00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00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件侧视图;[002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块内部结构示意图。[0024]图中:[0025]1、底座;2、加工槽;3、第一伺服电机;4、丝杆一;5、丝杆轴承座一; 6、工作槽;7、移动块;8、通孔;9、电机;10、电机轴;11、齿轮;12、螺纹孔;13、支撑件;14、凹槽;15、螺纹杆支撑座;16、螺纹杆;17、丝杆支撑座二;18、丝杆二;19、第二伺服电机;20、支撑板;21、承重板;22、压板;23、弹簧;24、限位杆;25、限位块;26、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002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28]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抗形变木塑复合板挤出成型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中心处设有加工槽2,所述底座1顶部且位于所述加工槽2的两侧设有工作槽6,所述工作槽6内一侧设有丝杆轴承座一5,所述丝杆轴承座一5一侧设有丝杆一4,所述丝杆一 4远离所述丝杆轴承座一5一侧贯穿所述底座1侧壁与第一伺服电机3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与所述底座1焊接固定,所述丝杆一4上套设有移动块7,所述移动块7与所述工作槽6相互配合,所述移动块7中部设有通孔8,所述通孔8内底部一侧设有电机9,所述电机9输出端设有电机轴10,所述电机轴10远离所述电机9一侧设有齿轮11,所述移动块7底部设有螺纹孔12,所述丝杆一4设置在所述螺纹孔12内,所述底座1顶部且位于所述移动块7与所述加工槽2之间设有支撑件13,所述支撑件13 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移动块7,所述支撑件13靠近所述移动块7一侧中部设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内顶部与内底部均焊接固定有螺纹杆支撑座15,两个所述螺纹杆支撑座15相对一侧设有螺纹杆16,所述底座1一侧设有支撑柱26,所述支撑柱26顶部中心处设有第二伺服电机19,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9底部中心处设有丝杆二18,所述丝杆二18延伸至所述支撑柱26 内,所述丝杆二18远离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9一侧设有丝杆支撑座二17,所述丝杆支撑座二17底部与所述支撑柱26的内底部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柱26顶部且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一侧设有支撑板20,所述支撑板20靠近所述支撑柱26一端套设在所述丝杆二18上,所述支撑板20底部中心处设有承重板21以及压板22,所述压板22位于所述承重板21的下方,所述支撑板20与所述承重板21之间以及所述承重板21与所述压板22之间均设有若干个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限位杆24,所述限位杆24与所述支撑板20或所述压板22焊接固定,所述限位杆24另一端贯穿所述承重板21与限位块25连接固定。[0029]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所述螺纹孔12的内螺纹与所述丝杆一4外表面的外螺纹相互啮合,所述齿轮11上的轮齿与所述螺纹杆16上的螺纹相互啮合,所述支撑件13为l形结构,所述支撑件13水平段与所述加工槽 2内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0030]实施例三,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柱26靠近所述支撑板20一侧中心处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板20通过所述滑槽延伸至所述支撑柱26内与所述丝杆二18相接触,所述限位杆24外表面且位于所述承重板21与所述压板 22之间套设有弹簧23,所述弹簧23为压缩弹簧,所述压板22的形状以及大小与所述加工槽2相配合。[0031]实施例四,如图1所示,所述承重板21上设有若干个圆形孔洞,所述限位杆24通过所述圆形孔洞与所述承重板21活动连接,所述限位块25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孔洞的直径。[0032]实施例五,如图1所示,所述承重板21顶部以及底部的若干个缓冲装置,且以相互交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承重板21顶部及底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所述电机9、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9均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0033]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0034]在实际应用时,首先将原料倒入加工槽2内,然后通过控制开关经外部电源启动第二伺服电机19,第二伺服电机19带动丝杆二18旋转,丝杆二18带动支撑板20下压,支撑板20带动压板22下压,压板22与加工槽 2相互作用将原料挤压成复合板,此时承重板21的顶部以及底部的若干个弹簧23均处于压缩状态,反作用力集中在承重板21上,当加压完成后,通过控制开关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电机轴10旋转,电机轴10带动齿轮11旋转,齿轮11带动螺纹杆16转动,螺纹杆16带动支撑件13在移动块7内上升,支撑件13带动复合板上升,上升动作完成后,第一伺服电机 3带动丝杆一4旋转,丝杆一4带动移动块7在工作槽6内移动,最终移动到底座1的端部,此时工作人员直接将复合板储存起来即可。[0035]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