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床的半自动出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床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冲床的半自动出料机构。背景技术:[0002]在硅胶工艺品的加工工艺中,加压成型是一步非常重要工序,通常使用油压冲床来完成。油压冲床一方面通过加热使液体硅胶变化成固体硅胶,同时通过模具使硅胶制品塑形。[0003]现有的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929198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全自动真空油压机,其包括有机架,机架的内部设置有抽真空机构、热固化机构和抽屉式支撑框架。其中支撑框架与机架滑动连接,支撑框架的外围设置有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金属板,金属板上放置有硅胶模具。当支撑框架向前伸出移出机架时,为放料状态或者下料状态;当支撑框架缩回至机架内部时,为工作状态。抽真空机构包括有设置于金属板正上方的真空密封罩和与真空密封罩连接的真空泵。机架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真空密封罩上下移动的下压驱动油缸。热固化机构包括设置于真空密封罩底部的上加热板组件和设置于金属板下方的下加热板组件。在工作状态时,真空密封罩向下移动,并贴紧于金属板的边缘,通过真空泵进行抽真空处理,且此时上加热板组件和下加热板组件配合对金属板进行加热。[0004]该实用新型结合了抽真空机构和冲压机构,在对硅胶原料加压成型的同时进行抽真空处理,排除硅胶中的气泡,使硅胶成品的质量更好,提升成品率。但由于硅胶模具通常使用上模板与下模板进行配合完成冲压,在冲床进行出料后,上模板和下模板需要打开,供使用者将已成型的硅胶成品取出,并将新的硅胶原料放置进下模板中,待使用者放置好后,上模板和下模板才可以重新进行冲压成型。现有技术中有的冲床通过手工的方式打开上模板和下模板,使用者操作难度较大,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技术实现要素:[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床的半自动出料机构,通过设置使硅胶模具自动分离的机构,方便使用者进行出料或放料,提高工作效率。[0006]一种冲床的半自动出料机构,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下模板和设于所述下模板上方的上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设置有用于举升所述上模板的举升组件和设于所述上模板上方且配合所述举升组件翻转所述上模板的翻转组件,所述上模板的两侧分别通过转动轴与所述举升组件铰接,当所述举升组件带动所述上模板移动且所述上模板抵接于所述翻转组件时,所述上模板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侧以远离所述下模板的方向绕所述转动轴翻转。[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板和下模板加工完成后,举升组件带动上模板向上移动,使上模板与下模板分离且留给上模板发生翻转的空间。当上模板抵接于翻转组件时,随着举升组件继续带动上模板移动,上模板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侧会以远离下模板的方向绕转动轴翻转,使上模板铰接侧的高度小于上模板自由侧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分离上模板和下模板,此时使用者可将下模板上的硅胶成品取出,并放入新的硅胶原料,重新进行加工,提高冲床的送料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加工效率。[000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举升组件包括有设于所述上模板两侧的举升块,所述举升块与所述机架滑动连接,所述机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举升块移动的驱动件,所述举升块的上表面开设有供所述转动轴容纳的转动槽,所述上模板接近所述举升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承托轴,所述举升块的上表面开设有供所述承托轴容纳的承托槽,当两所述转动轴分别抵接于对应的所述转动槽且两所述承托轴分别抵接于对应的所述承托槽时,所述上模板平行于所述下模板。[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架通过驱动件带动举升块进行升降,在举升块上升的过程中,两转动轴会逐渐进入对应的转动槽,两承托轴会逐渐进入对应的承托槽,当两转动轴分别抵接于对应的转动槽且两承托轴分别抵接于对应的承托槽时,举升块的移动带动上模板的移动。当举升块与上模板同步运动时,上模板平行于所述下模板,一方面可使上模板的升降更加平稳;另一方面,当上模板下降回到与下模板配合的位置时,使上模板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更加精准。[00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翻转组件包括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支撑杆和设于所述支撑杆两端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组供所述上模板抵接的抵接轮,所述抵接轮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抵接轮通过支撑杆和固定杆固定在机架上,当上模板抵接于抵接轮并发生翻转时,抵接轮与支撑杆相对转动,使上模板的翻转更加流畅,并减少在此过程中,抵接轮与上模板之间的磨损。[00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模板设置有两条以上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以接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延伸,所述下模板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容纳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柱远离所述上模板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面。[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板回到与下模板配合的位置时,各定位柱容纳于对应的定位槽中,一方面防止上模板降落到下模板上后与原来的位置发生偏移,保证加工质量。[00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举升块设置有对所述承托轴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承托槽槽口处的压缩块、用于推动所述压缩块的缓冲弹力件和配合所述压缩块压合所述缓冲弹力件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压缩块滑动连接,当所述承托轴以接近所述承托槽的方向移动并抵接于所述压缩块时,所述压缩块与所述转动件相对移动并压合所述缓冲弹力件。[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板下降且脱离抵接轮后,上模板在重力的作用下绕转动轴发生转动,使承托轴重新进入承托槽,在此过程中,承托轴会抵接于位于承托槽槽口处的压缩块。随着承托轴逐渐进入承托槽,压缩块与转动件相对移动并压合缓冲弹力件,弹力件将上模板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待承托轴脱离压缩块后,缓冲弹力件将压缩块弹出。[00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缩块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缓冲弹力件,所述压缩块的另一端遮挡所述承托槽的槽口形成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的上表面形成供所述承托轴抵接的第一受力面,所述第一受力面以远离所述转动件的方向朝下倾斜。[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遮挡部遮挡承托槽,承托轴在经过承托槽的槽口时,会抵接于第一受力面,且由于第一受力面倾斜设置,随着承托轴进入承托槽,压缩块会被承托轴挤开并压缩缓冲弹力件。[001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件开设有供所述压缩块和所述缓冲弹力件容纳的容置腔,所述压缩块的侧面贴合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所述压缩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设置有供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的限位槽。[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件通过容置腔容纳压缩块和缓冲弹力件,并对压缩块的移动具有限位作用。当压缩块移动时,限位块沿着限位槽移动,当压缩块完全脱离限位槽。[002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缓冲弹力件为压簧,所述压缩块设置有供所述缓冲弹力件套设的连接柱,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柱穿设的连接孔。[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对缓冲弹力件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缓冲弹力件发生弯曲导致无法恢复形变。当压缩块移动时,连接柱与连接孔相对滑动,防止连接柱与转动件发生位置干涉。[002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举升块可拆卸连接有供所述转动件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转动件铰接,所述安装板设有若干个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穿设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举升块螺纹连接。[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块在长时间使用后损坏时,使用者可拧开安装螺栓拆卸安装板,并更换新的压缩块再重新安装。由于承托轴与上模板一体设置,承托轴的制造成本或维修成本较高,而压缩块的制造成本较低,且损坏后易于更换,通过这种方式可减少成体的维修成本。[002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供所述转动件连接的固定片,所述转动件设置有与所述固定片铰接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固定片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连接片的复位弹力件,所述复位弹力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固定片。[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托轴从承托槽中出来时,抵接于压缩块并使转动件发生转动,在此过程中,连接片和固定片绕连接轴进行转动,且复位弹力件发生形变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承托轴脱离压缩块后,复位弹力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连接片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使压缩块和转动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00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0027]1.当上模板抵接于翻转机构时,随着举升机构继续带动上模板移动,上模板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侧会以远离下模板的方向绕转动轴翻转,使上模板铰接侧的高度小于上模板自由侧的高度,从而分离上模板和下模板,此时使用者可将下模板上的硅胶成品取出,并放入新的硅胶原料,重新进行加工,提高冲床的送料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加工效率;[0028]2.承托轴脱离承托槽后重新进入承托槽时,承托轴的一部分动能会转化为缓冲弹力件的弹性势能,减少承托轴撞击承托槽时受到损伤,提高上模板的耐用性;[0029]3.当压缩块在长时间使用后损坏时,使用者可拧开安装螺栓拆卸安装板,并更换新的压缩块再重新安装到举升块上,减少维修成本。附图说明[0030]图1是一种冲床下模板及上模板移出加工腔时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2是一种冲床举升组件带动上模板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3是一种冲床翻转组件使上模板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4是下模板和上模板的爆炸示意图。[0034]图5是上模板的运动过程示意图。[0035]图6是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0036]图7是缓冲组件的爆炸示意图。[0037]图中,1、机架;11、加工腔;12、加压机构;13、支撑板;131、滑槽;14、导轨;15、驱动气缸;2、下模板;21、定位槽;3、上模板;31、转动轴;32、承托轴;33、定位柱;331、弧形面;4、硅胶模具;5、举升组件;51、举升块;511、转动槽;512、承托槽;513、螺纹槽;52、驱动件;53、支架;54、驱动板;55、驱动杆;6、翻转组件; 61、支撑杆;62、固定杆;63、抵接轮;7、缓冲组件;71、压缩块;711、遮挡部;7111、第一受力面;7112、第二受力面;712、连接柱;713、限位块;72、缓冲弹力件;73、转动件;731、容置腔;732、固定块;733、限位槽;734、连接片;74、安装块;741、固定片;742、复位弹力件;7421、连接部;743、安装螺栓。具体实施方式[00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39]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冲床的半自动出料机构,通过设置使硅胶模具自动分离的机构,方便使用者进行出料或放料,提高工作效率。参照图1和图2,出料机构包括有机架 1、设于机架1上的下模板2和位于下模板2上方的上模板3,下模板2和上模板3分别以水平方向设置,且下模板2的上表面和上模板3的下表面分别栓接有相互配合的硅胶模具 4。参照图2和图3,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带动上模板3进行升降的举升组件5和配合举升机构使上模板3与下模板2分离的翻转组件6。[0040]机架1的中部设置有加工腔11,加工腔1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上模板3和下模板2 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12。加工腔11的内部设置有与下模板2滑动连接的导轨14和有用于驱动下模板2移动的驱动气缸15。导轨14的数量为二,两导轨14位于下模板2的两侧,且导轨14从加工腔11内部以远离加工腔11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为了支撑两导轨14,机架1的一侧栓接有两个支撑板13,两支撑板13分别焊接于两导轨14的下表面。[0041]当冲床进行冲压时,上模板3及下模板2位于加工腔11内对硅胶模具4内的硅胶原料进行加压成型;当硅胶原料完成加工后,驱动气缸15带动下模板2和上模板3沿着导轨 14移出加工腔11,并通过举升组件5和翻转组件6配合,使上模板3与下模板2分离,使用者可取出下模板2上的硅胶成品完成出料,并将新的硅胶原料放进下模板2中;当完成硅胶原料的入料后,上模板3回到原来与下模板2配合的位置,且驱动气缸15带动下模板2 和上模板3沿着导轨14移进加工腔11进行加工,如此循环。[0042]在此过程中,举升组件5用于对上模板3与下模板2进行初步分离,并为上模板3 的翻转提供让位的空间。举升组件5包括有两个带动下模板2升降的举升块51,两举升块 51分别以水平方向设置与对应支撑板13的上方,且两举升块51分别沿上模板3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于上模板3的两侧。为了驱使举升块51移动,机架1的下部设置有驱动件52。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设备成本,驱动件52为油缸且驱动件52的数量为一,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硅胶模具4的重量改变驱动件52的种类或数量。[0043]驱动件52以输出杆向上的方向设置,驱动件52的缸体栓接有呈u形的支架53,支架53的顶端分别与两支撑板13栓接。驱动件52的活塞杆栓接有驱动板54,驱动件52的两端以水平方向朝两支撑板13延伸,且驱动件52两端的上表面分别栓接有驱动杆55。两支撑板13分别以竖直方向开设有三条滑槽131,滑槽131贯通支撑板13上下表面,各驱动杆55以竖直方向穿设于对应的滑槽131并与滑槽131滑动连接,且穿设于同一支撑板13的三条驱动杆55与位于其支撑板13上方的举升块51栓接,使举升块51与机架1滑动连接。当驱动件52带动驱动板54移动时,驱动板54带动两举升块51沿竖直方向同步升降。[0044]参照图3和图4,为了使举升块51带动上模板3移动,上模板3接近两举升块51的两侧分别有转动轴31和承托轴32。转动轴31与承托轴32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其中两转动轴31位于下模板2侧边接近加工腔11的一端,两承托轴32位于下模板2侧边远离加工腔 11的一端。举升块51的上表面开设有供转动轴31容纳的转动槽511和供承托轴32容纳的承托槽512,转动槽511的深度与承托槽512的深度分别大于转动轴31的直径,且转动槽 511和承托槽512分别连通举升块51接近上模板3的一侧。为使举升块51不干涉下模板2 的滑移,当举升块51处于最低高度时,转动轴31完全脱离转动槽511,承托轴32完全脱离承托槽512。[0045]参照图4和图5,当上模板3移出加工腔11处于待翻转的状态时,随着举升块51上升,两转动轴31分别逐渐进入对应的转动槽511、两承托轴32分别逐渐进入对应的承托槽 512;当两转动轴31分别抵接于对应的转动槽511、两承托轴32分别抵接于对应的承托槽 512后,承托块升降带动上模板3同步升降。[0046]参照图3和图4,在使用者已经重新放料之后,为了使上模板3可以更加精准地移动回原来的位置上,转动轴31与承托轴32的高度一致,使承托块带动上模板3移动时上模板 3处于水平状态,且上模板3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定位柱33。定位柱33以接近垂直于上模板 3的方向向下延伸,且定位柱33远离上模板3的一端呈半球状形成弧形面331。下模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四个与各定位柱33匹配的定位槽21,当上模板3回到与下模板2配合的位置时,各定位柱33容纳于对应的定位槽21中。另一方面,当下模板2进行移动时,由于各定位柱33与各定位槽21之间形成卡接配合,使上模板3不易于脱离下模板2。[0047]在举升块51带动上模板3上升的过程中,为了使上模板3发生翻转,翻转组件6包括有一条设于上模板3上方且平行于转动轴31的支撑杆61、两条用于固定支撑杆61的固定杆62和若干个沿支撑板13长度方向分布的抵接轮63。固定杆62以竖直方向设置,两固定杆62的顶端分别与支撑杆61的两端焊接,两固定杆62的底端分别焊接于两支撑板13接近加工腔11的一端。支撑杆61穿设于抵接轮63的中心点,使支撑杆61与抵接轮63转动连接。为了位置抵接轮63半径过大导致上模板3无法翻转,抵接轮63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转动轴31的中轴线互不干涉。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设备成本,抵接轮63的数量为二,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者可根据上模板3的尺寸或数量改变抵接轮63的数量。[0048]当上模板3移动到与抵接轮63抵接的位置后,随着举升块51的上升,转动轴31的高度会逐渐大于上模板3接近加工腔11一侧的高度,此时承托轴32逐渐脱离承托槽512,上模板3远离转动轴31的一侧以远离下模板2的方向绕转动轴31转动,使上模板3逐渐翻转打开。在上模板3翻转至合适的角度时,使用者可停止举升块51继续上升并对下模板2 进行操作。当上模板3需要恢复到与下模板2配合的位置时,使用者可使举升块51下降,在重力的作用下,上模板3远离转动轴31的一侧以接近下模板2的方向绕转动轴31转动,使上模板3逐渐翻转闭合。[0049]参照图5和图6,在上模板3逐渐闭合的过程中,当上模板3脱离抵接轮63之后,承托轴32会加速即进入承托槽512中并撞击承托槽512,为了减少此过程中承托轴32或举升块51受到损伤,举升块51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组件7。每一组缓冲组件7包括有供承托抵接的压缩块71、供压缩块71压缩的缓冲弹力件72和配合压缩块71压缩缓冲弹力件72 的转动件73。[0050]参照6和图7,在压缩块71位于承托槽512的槽口处,压缩块71的一端遮挡承托槽 512的槽口形成遮挡部711,遮挡部711的长度小于承托槽512宽度的一半,遮挡部711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第一受力面7111和第二受力面7112。压缩块71远离遮挡部711的一端焊接有两条连接柱712,连接柱712以压缩块71的长度方向延伸。缓冲弹力件72为压簧,每一组缓冲组件7中缓冲弹力件72的数量为二,两缓冲弹力件72分别套设于两连接柱 712上。转动件73位于压缩块71远离遮挡部711一端,转动件73沿连接柱712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容置腔731,容置腔731连通转动件73的两端。[0051]压缩块71远离遮挡部711的一端容纳于容置腔731中并与转动件73滑动连接,容置腔731远离压缩块71的一端栓接有固定块732,两连接柱712分别穿设于固定块732并与固定块732滑动连接。缓冲弹力件72的一端抵接于压缩块71,另一端抵接于固定块 732,为使压缩块71不能脱离容置腔731,压缩块7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块713,容置腔 731的两侧腔壁分别开设有连通转动件73外侧的限位槽733,限位槽733平行于连接柱 712,限位槽733与限位块713相匹配。[0052]当压缩块71移动时,连接柱712与固定块732相对滑动,且限位块713沿着限位槽 733移动。限位槽733的一端连通容置腔731接近固定块732一端的腔口,当限位块713抵接于限位槽733的另一端时,遮挡部711完全外露于容置腔731。[0053]承托轴32进入承托槽512时会抵接于第一受力面7111,为了使承托轴32的更易于推动压缩块71,第一受力面7111以远离转动件73的方向朝下倾斜。当承托轴32抵接于第一受力面7111并向下移动时,压缩块71被挤开缩进容置腔731中,对缓冲受力件进行压缩,在此过程中上模板3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压缩块71的动能,压缩块71的大部分动能转化为缓冲弹力件72的弹性势能,使上模板3做减速运动,从而对承托轴32进行缓冲。当承托轴32与压缩块71脱离后,缓冲弹力件72推动压缩块71回到原来的位置上。[0054]为了使承托轴32(参照图5)离开承托槽512时的动作更加流畅,缓冲组件7还包括有与转动件73铰接的安装块74。转动件73远离压缩块71一端的两侧焊接有两个连接片 734。安装块74的上表面以焊接有两个固定片741,两固定片741分别贴合于两连接片 734,且连接片734通过连接轴与固定片741铰接。每一组固定片741和连接片734之间设置有复位弹力件742,复位弹力件742为扭簧。复位弹力件742套设于连接轴上,复位弹力件742的两端弯折形成连接部7421,其中一端连接部7421嵌设于连接片734并与连接片 734粘接,另外一端连接部7421嵌设于固定片741并与固定片741粘接。[0055]参照图4和图5,当承托轴32脱离承托槽512时,承托轴32抵接于第二受力面 7112使转动件73翻转;在承托轴32脱离压缩块71后,复位弹力件742通过弹力推动连接片734使转动件73回到原来的位置上。[0056]安装块74的两端穿设有两个安装螺栓743,举升块51的上表面开设有供各安装螺栓 743螺纹连接的螺纹槽513。当压缩块71在长时间使用后损坏时,使用者可拧开安装螺栓 743拆卸安装板,并更换新的压缩块71再重新安装。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块举升板上设置有两个缓冲组件7,且两个缓冲组件7以承托槽512的中轴线呈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者可根据承托槽512的尺寸调整缓冲组件7的数量或尺寸。[0057]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上模板3和下模板2加工完成后,举升块51带动上模板 3向上移动,使上模板3与下模板2分离且留给上模板3发生翻转的空间。当上模板3抵接于抵接轮63时,随着举升组件5继续带动上模板3移动,上模板3远离转动轴31的一侧会以远离下模板2的方向绕转动轴31翻转,使上模板3铰接侧的高度小于上模板3自由侧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分离上模板3和下模板2,此时使用者可将下模板2上的硅胶成品取出,并放入新的硅胶原料,重新进行加工,提高冲床的送料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加工效。[0058]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