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熊彼特理论的基本特征
与新古典学派的总量分析、均衡分析、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分析不同,新熊彼特理论强调量变到质变的分析,强调动态的非均衡分析,强调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产业经济分析。在经济系统的中观(产业)层次上,经常能够观察到对整个经济系统具有决定意义的结构质变的发生。
为了理解中观层次上驱动发展的过程,新熊彼特理论特别强调微观层面上的知识、创新和企业家。创新被看作推动经济运动的主要力量。创新是熊彼特方法优先的核心原则。创新竞争代替了作为利益协调机制的价格竞争的地位。在这里,价格机制仍然是有意义的,但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并不象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那样处于中心地位。价格调节的基础是有限资源,创新则要克服原有的资源限制,建立一组新条件。在一定的资源限制下,任何一个经济系统不能仅有量的扩张。只有创新,建立一组新的条件,才能带来发展,才能带来经济系统的质的改变。
与创新具有不可分割联系的,是现实的不确定性将会对分析产生重要影响。系统变化的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使其中某种可能性确定变为现实而不再作为假设,取而代之的是这组可能性本身服从于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创新和不确定性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包含“潜在的出乎意料事件”的更加复杂的行为模型变得重要了。因此,聚焦于创新和不确定性是新熊彼特理论最为突出的标志。基于创新和不确定性,新熊彼特学派的绝大多数学者研究一个经济体微观层面的创新和学习行为、中观层面的创新驱动产业变化、宏观层面的创新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
从一般的观点看,社会经济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力,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的广泛意义上的创新,被作为新熊彼特理论的标准化原则。代替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一组限制条件范围内的资源分配和效率分析,新熊彼特理论聚焦于摆脱和克服限制经济发展范围的条件和结果,从而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和不确定性发展。
绝大多数自认为是新熊彼特派的学者,大体上都会认同该理论三个构成要素的规范性特征:(1)质变影响经济的各个层面。不仅必须考虑结构性变化,而且要考虑摆脱现存条件下阻碍发展的限制。(2)质变不是随时连续不断地出现,而是正常发展时期的均衡和根本性变化时期均衡不时被打破的相互交替。(3)质变过程表现了很强的非线性和正反馈效应,由此导致了新的模式形成和其他自然发生的结构形式,即它们并非是完全不稳定的。虽然在本质上,创新成功是以很强的不确定性为特征的。
显然,这些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组合:模式形成是经济活动的有序机制,这或许包含了根据希克斯的市场出清的均衡解决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这些均衡在本质上是短暂的。从新熊彼特观点考察,模式形成与经济行动的暂时一致性相吻合。换句话说,正在出现的模式属于哈耶克(Hayek)的自然秩序和一致性。而且,这些模式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包括源自正反馈效应的动力,它开辟了剧烈而又根本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动态和非连续的结合导致了不时被打破的均衡和质变。
质变不仅在产业层面上表现非常明显,而且在经济的各层面、各领域都在发生着。所以,新熊彼特理论探讨的转变过程包括产业的、货币的、公共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