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熊彼特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国民经济系统发生了根本性质变。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愈来愈大,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金融磨擦逐步加剧,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投资限制和贸易限制升级,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以上种种情况,使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宏观层面的爆炸性“泡沫”和微观层面的爆炸性增长的风险。如果过度调控,则又存在宏观层面停滞和微观层面破产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将跌出“新熊彼特发展通道”。保障我国经济能够在狭窄的“新熊彼特发展通道”内健康运行,考验着宏观决策者们的智慧。新熊彼特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
(一)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
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中观层次,其动态过程对宏观层面的随机变化起着决定性影响。如果任由房地产业畸形扩张,其“泡沫”的正反馈效应必将使迅速吹胀的“泡沫”爆炸,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将带来产业链条上众多企业破产,大量失业出现,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锐减,经济衰退。另外,如果仅从宏观层面采取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仅限制了房地产等“泡沫”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抑制了“瓶颈”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产业规划,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规划时,应从产业层面上将国民经济系统划分为逐步淘汰产业、限制增长产业、正常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并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实施差别政策。如对需要发展的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产业,给予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对逐步淘汰产业和限制增长产业进行抑制。这是当前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将经济保持在狭窄的“新熊彼特发展通道”内,并朝“向上潜力”持续移动的关键环节。
(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导向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推进的。创新企业面临技术、市场、生产等一系列不确定性风险。为提高创新企业的成活率和促进创新企业健康发展,许多国家采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形式,在物业、商务、投融资、技术、管理等方面,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服务中心诞生之日起,经20余年,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企业孵化器大国,走过了一条引进、复制、学习、创新的发展道路。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我国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支撑体系很不健全、相当部分孵化器只注重房地产开发和租赁经营而迷失目标、在孵企业疏于孵化、毕业标准模糊、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尚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在整体规模推进、突出科技创新目标定位、强化资金技术服务、服务组织体系网络化、完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孵化质量上有新的突破,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
(三)创业板市场导向
创新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给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投下“无知之幕”,因而对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融资贷款裹足不前。由于没有可靠的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率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外解决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主要成功模式是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在美国有著名的NASDAQ市场,该市场上的IT产业上市公司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6.26%,但对市场增长的贡献高达60.06%。该市场总市值的80%以上集中在科技公司,市场指数增长的75%由科技股带动。我国在1998年提出尽早设立创业板市场,但由于诸种原因,我国创业板市场迟迟未能设立。2004年5月27日,我国在深交所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几乎是按主板市场要求设立,进入门槛高,上市条件严格,与主板市场同样的监管系统和组织系统,监管标准也无多大差别。可见,中小企业远远不能起到NASDAQ市场的那种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我国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运用创新成果推动宏观经济系统的质变,应尽快设立二板(创业板)市场,分担投资风险,广泛拓展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大幅度提高科技发明专利的产业化。
(四)公共部门保障
从新熊彼特理论的视角看,创新企业的不确定性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由创新推动的产业质变,将使员工的知识陈旧而引发下岗,这就需要大量具备新产业素质的员工进入;创新需要大量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创新需要培育国际科技竞争力;创新需要发挥各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来形成区域专业化格局等。企业和市场都不会自动去解决这些问题,但它们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的赶超和跨越却至关重要,需要由公共部门着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