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的一些感悟
一、培训的新鲜期已经过去,企业管理者逐步开始理性和务实。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陈安之的成功学、余世维的通用管理课程等为代表的培训流派开始流行,各地兴起培训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大家对培训缺少认识,对培训需求也缺乏了解,参加培训者要么是单位出钱,自己去应付差事,要么是听别人的介绍后去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感性的,行为往往是盲从的,有的是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回去不知道如何去用,有的则是课堂激动,回去乱动,过几天一动不动,甚至是培训中毒,适得其反。
案例:我所认识的一位企业老板就是余XX老师的粉丝,提起余老师的课程总是眉飞色舞,欲罢不能。还自作主张给经理级别以上的人都买了价值超过两千元的门票,是一个谈执行力的课程。其实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计划,没有在我的管理预算之类,但老板的话不能不听。于是大家听了一堂“评书”,老师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大家回来普通的观点是老师讲的很精彩,并开始对企业挑毛病了,发现我们的高层领导根本不像余老师那样讲的管理,认为执行力更多是老总管理的问题。最终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在这里我无意评价老师讲课水平的高低,我只想表达:培训管理是个科学系统的工作,而非几堂貌似精彩的课程可以解决问题的。随着企业负责人对培训的认识的深入性和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培训的态度就要越来越理性,不能是花钱买热闹,不再是有什么课就学什么课,而是更加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企业需求什么就学什么。
二、以深圳XX为代表的培训公司通过成功运作大型公开课,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培训公司之一,在广州也发展了不少企业会员。但我在和他们业务员接洽过程中,以及参观了他们的公开课后,我没有选择他们作为我的培训课程供应商。因为他们的许多公开课都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
案例:在某地举行过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老师讲的大型公开课《大客户销售》,老师从业经历是做工业设备销售的,这个课程内容是针对工业品行业的工业设备销售,而且老师讲得还不错,但来的学员有的是做工业原料销售的,有的是做建筑工程项目销售的,还有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还有酒店旅游服务业的,由于培训公司为了多卖课,也不管学员所属行业,忽忽悠悠地就让学员来了,由于课程的针对性有限,许多学员大呼上当,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越来越理性的企业发现,虽然说有效的培训是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但无效的培训却成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
越来越理性的企业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知道培训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知道如何有效提升培训的投入产出比。企业的这种需求因为一般的公开课老师的行业背景有限性,课程内容的局限性,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内训课程才能解决企业的个性化、具体性的需求和问题
所以作为培训管理者要及早的整合公司内部的培训资源,把对培训没有兴趣,对培训没有方法的管理者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曾经组织过一次“课程转化比赛”,我先安排几位管理者去听了堂通用的管理课程,要求他们回到公司二次转化,为了让他们有积极性,我特地安排了比赛的形式,准备了精美的礼品,再通知老总、员工都参加,这几位选手都出奇的重视,整个比赛的效果也很好。
好的培训管理者绝对不是只是把别人送出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