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理论的和谐诠释
和谐的分类与标准
系统和谐性是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概括地说,系统和谐度反映了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以达到产出最大化目的的结构状态。然而,这种工程化的描述过于空泛,人们很难从中直接得出其确切和具体的含义。所以.我们还需对之进行破译,以更进一步明确其思想。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和谐”的价值入手。
和谐具有效率和精神满足两方面的功能,那么系统和谐与否的判断就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按照这种思路,“和谐”就是组织内所有成员之选择的协调状态,以及这种选择与外部环境以及为达到组织目标的特定的技术要求间的适应程度。
按“和谐”的范围分,可以分为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大部分;按“和谐”的作用分,可分为技术和谐和精神和谐。精神和谐是企业成员的个人目的与企业目的以及个人目的间的相容;技术和谐包括组织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技术和谐与精神和谐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组织所有的活动都要由人来完成,所以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合理,更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因此,精神和谐既有精神满足的一方面,又有促进效率的一面。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和谐又为精神和谐提供了保证,是为实现精神和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上的选择。
和谐的这两种分类相结合,可以分为四种“和谐”。即内部技术和谐、内部精神和谐、外部技术和谐、外部精神和谐。和谐的分类如图1所示:
以企业为例,内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三者行为取向的一致程度。外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兼容程度。内部技术和谐即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采用。外部技术和谐,即企业有效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能力。
除了从内部到外部,从精神到效率来看待和谐问题外,我们还应该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来认识这一问题,即和谐还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具体地说,和谐还须遵从人类的自然理性和正义的标准,否则即使符合上述的和谐准则,仍不能称作一种和谐。比如纳粹德国时代的狂热组织等。这些例子都阐明了,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某些违反人类正义和人类文明的组织和行为都可能在其组织内部和外部找到普遍的支持,如果我们不附加这一最高标准的话,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我们把这种符合人类正义和人类自然理性的标准称为“超验和谐”。
所以 从更广泛的社会学领域来说,和谐就分为六个层次:构成的和谐;组织的和谐;内部环境和谐;外部和谐;总体和谐;超验和谐。
关于力场的人本主义思考
“两轨两场“的概念和系统操作是和谐理论的核心部分。席酉民教授形象地用一个金属固体磁化过程中磁分子重新排列的例子来说明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种抽象化的研究方法,当我们将组织成员还原为一个现实的人时,还需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于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人,它既有受环境制约、影响的一面,也有独立的人格特性的一面。如果还以磁分子为例,在某种程度上,磁分子磁轴的自然方向代表着这一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一角度出发,个人的利得是其实际行为在其价值取向上的投影。如图2,个人的价值尺度为I,其自然行为与I是重合的,当其受到系统环境的影响(力场E)时,行为可能会偏离自然的方向,此时,其利益(P1')必然遭到损失(当然,并不能因此就说这种损失是不合理的),其对组织的贡献(P1'')也不可能到位。
以企业管理为例,当人们设计协同力场时,更多的是考虑企业或更直接的说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如果企业成员的取向与协同力场并非一致,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负荷,这种负荷选到一定程度时,将影响系统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协同力场时,不但要考虑系统成员行为的同一性,还要考虑到成员的自然属性和要求,即使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协同力场也是一个同一性与特殊性均衡作用的结果。在人文系统里,由于其问题空间是多维的,所以其优化方法和标准应有所调整,而不能完全套用物理系统的优化方法。
当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所维系的和谐将会失稳,只有这些“磁分子”的逸出,才能使系统重新保持和谐的稳定状态。即意味着,在给定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和谐系统可能出现均衡解不存在的现象。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存在失效的可能。要恢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仅从管理技术上寻求解决方案将是徒劳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系统的结构,如企业理念、企业目标等基础价值体系,或者降低系统的维度(如裁掉与组织理念发生严重冲突的员工)以重新达到和谐状态。当然,也不排除当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规范太相径庭时,他会调整自己的价值方向,以便与组织保持一致。但从实践上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而且也不稳定。
如此看来,和谐管理的操作需要一种思想上的突破,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和谐不仅为一种外在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不能完全以管理者的意愿为出发。如果严格按照我们上述对和谐的定义及表述,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是非常困难的,至少无法通过管理这一层面来实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要实现总体和谐的社会,有赖于人类整体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因为人们的精神修养离不开物质的基础。那么,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和谐的实现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不但对组织的领导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组织成员也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因此,实现组织和谐可以说是跨度很大的文化工程,理解了这一点,对和谐管理的实践活动是有指导意义的。
“和谐”是一种系统的整体概念,除了技术上的合理性外,它强调的是一种集体精神。而对一个企业而言,一致性与多样性、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虽然和谐理论认为这些要素并不相互排斥,但从实际操作考虑,能将这些因素协和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用系统科学的术语表述,这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结构,而维持这种状态需要付出巨太的能量。对于实际操作中和谐的具体判断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系统朝和谐态演进的手段等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